中国|“中国迪士尼”大败局( 二 )


在该片中 , 万籁鸣借鉴戏曲脸谱 , 创作了中国味十足的孙悟空形象 。 该片获得了中国电影百花奖、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众多大奖 。
当时 , 担任《大闹天宫》首席动画设计的严定宪刚刚崭露头角 , 虽然只有20多岁 , 但已经是特伟重点培养的对象 。
特伟任厂长的时代也被称为上美影的黄金时代 , 最多时有员工500余人 , 共生产美术电影作品271部 , 其中46部影片获得了国内外99个奖项 。
这一时期 , 迪士尼公司却陷入了低潮期 。 1967年 , 华特·迪士尼去世 , 之后公司内部陷入了其女婿和侄子为首的两派人马的权力斗争之中 。
这场持续到70年代末的内耗 , 让迪士尼不断衰落 , 并退出了顶级动画公司的行列 。 然而不幸的是 , 十年后的上美影 , 竟以极其相似的方式上演了内斗 。
改革开放以后 , 上美影于1979年推出了严定宪导演的《哪吒闹海》 , 1980年推出了《三个和尚》等佳作 。
此时的一把手特伟已有70岁高龄 , 到了要寻找接班人的时候 。
1984年9月 , 在老厂长特伟的劝说下 , 原本只想一心创作的严定宪 , 最终同意继任厂长 。
彼时的上美影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
在80年代初 , 随着改革开放 , 珠三角、长三角涌现出了大量合资或集体经济的漫画加工制作公司 , 薪酬不菲 。 特别是深圳的公司 , 工资可以达到上美影的8倍 。
尽管拥有“铁饭碗”的优势 , 但高薪还是不断吸引优秀动画制作人离开上美影 。
1987年冬天 , 上美影副厂长王柏荣便辞职 , 赴广州担任时代动画公司总经理 。
要想留住人才 , 就必须提高收入 。
彼时 , 计划经济体制和长期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 , 极大限制了上美影的产能 。 全厂500人一年只生产30多部影片 , 平均每人每年只创造1分钟的动画 , 效率很低 。
严定宪当厂长后 , 第一件事情 , 就是要把固定工资制度改为酬金制 。 在固定的基本工资之上 , 让拍片多的职工拿到更多的酬金 。 这个改革举措在当时堪称是“胆大包天” 。
然而 , 这次薪酬改革 , 却遭到了以退居二线的顾问特伟为首的老同志们的反对 。
当时严定宪承接了日本DIC动画公司加工动画的外包任务 , 这可以让上美影获得90.5万美元的收入 , 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
这事却让特伟非常想不通 , 自己年轻时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抗日宣传 , 如今的年轻人就为了多赚些钱 , 竟主动地替日本企业做着毫无创造力的工作 , 完全不顾自己当年提出的“民族化”发展道路 , 真是“堕落” 。
1988年 , 上美影承接了日本动画片《西游记》的加工任务 , 这件事最终激化了两派矛盾 。 特伟忍无可忍——“片中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不符合中国民族风格” 。
在反对派的强烈要求下 , 严定宪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次外包 , 但代价是巨大的 。
这成了上美影大量人才出走的导火索 。 第二年 , 多达37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先后辞职南下 , 占上美影核心动画人才的四分之三 , 即“胜利大逃亡”事件 。
人才流失使上美影元气大伤 , 动画片《诺亚方舟》的制作一度陷入了停顿 。
在巨大的压力下 , 当年 , 严定宪主动辞去了厂长 , 他对时任上海电影局局长的吴贻弓诚恳地表示:“我希望以后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拍片子上 。 ”
【中国|“中国迪士尼”大败局】严定宪任厂长的五年中 , 上美影制作了《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等系列动画片 , 在《聪明的一休》《米老鼠与唐老鸭》等外国动画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 , 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动画的实力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