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伊:我希望能从粉丝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当虚拟人物正逐渐实体化、人类化 , 并开始逐渐承担一些真人所承担的偶像功能时 , 这个虚拟偶像如何与粉丝建立情感联系 , 很值得研究 。
一方面玲娜贝儿确实很可爱 , 大家喜欢很正常 。 另一方面 , 在“流量明星”这件事上 , 玲娜贝儿的底层逻辑和流量明星确实相似 。
流量偶像大部分并不是在贩卖他们的代表作或者业务能力 , 而是靠贩卖人设和某些可供想象的特质来吸引粉丝 , 而这些人设特质往往不是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 。
大家在网上说玲娜贝儿可爱、傲娇、暖心等等 , 这是因为玲娜贝儿被包装成了具有某些特质人格的明星——这是典型的流量明星的逻辑 。
粉丝站队背后是在争夺话语权
北青报:如何看待“人偶粉”“内胆粉”争论?
尹一伊:这是伴随虚拟人偶偶像而来的很重要的文化问题:你喜欢的是这个偶像本身 , 还是扮演他的人?
粉丝喜欢偶像是因为一些具体的特质 。 “过渡客体理论”认为 , 粉丝需要在他崇拜的客体身上找到一些特质 , 以此来沟通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现实世界——这些特质是粉丝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去抓住的、见到的 。
大家对玲娜贝儿的讨论也正因如此:一些人喜欢人偶本身可爱、毛茸茸特质 , 一些人喜欢工作人员在扮演玲娜贝儿时展现的活泼、傲骄……这些特质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很正常 , 但玲娜贝儿只是一个有着很强表演性的人偶偶像 , 最终会导致这些特质和人格是割裂的 , 于是人们会把人偶和扮演者分开来看 , 从而引起争论 。 包括大家对扮演者七七、九九、堆堆的猜测和拉踩 , 本质上还是关于扮演者和人偶的争论所致 。 至于成为一种流量的现象 , 是流量逻辑和技术逻辑在助推 。
北青报:玲娜贝儿只是虚拟偶像 , 但粉丝依然会为了它争吵和站队 。 为什么粉丝文化总是会伴随各种各样的争论?
尹一伊:在流量时代 , 一旦在社交网络里上了热搜 , 偶像可见的范围增大了——从小的粉丝圈子进入了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 。 这个时候 , 粉丝会开始争夺对话权 。
可见度可以理解成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范围 。 拿玲娜贝儿举例 , 当有各种各样的网红 , 各种意见领袖 , 包括表情包去讨论它 , 上热搜……玲娜贝儿就从粉丝圈出圈到了更大的社交平台 , 在资本逻辑和平台技术的共同作用之下 , 它的可见度增加了 。
玲娜贝儿走红后 , 有人认为是人偶可爱 , 有人认为是里面的扮演者可爱 。 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 就会开始大量发帖 。
也不是说“有饭圈就是会吵架” , 而是当偶像有了大范围的可见度之后 , 粉丝存在半不得已的状态:我要让大家看到对我偶像比较好的内容 , 所以必须要把我不想让公众看见的内容刷下去 。
粉丝间的争吵其实可以理解成大家会为了维护偶像 , 去争夺话语权 。
随时“狩猎”粉丝群体移情快
北青报:以前大家喜欢一个明星 , 会很长情 。 但如今 , 粉丝对偶像的感情会很快迁移 。 这说明了什么?
尹一伊:虽然现在大家在说“下头” , 但争论还在持续 。 这表明 , 偶像还有热度 。 对年轻粉丝 , 特别是很多00后来说 , 成为粉丝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加上偶像产生的速度也很快 。 所以 , 年轻人可能今天喜欢这个 , 明天喜欢那个 , 随时处在一个“狩猎”的状态里 。 这段时间是玲娜贝儿 , 过一阵子则变成迪士尼或者环球影城推出的新偶像 。
“偶像-粉丝文化”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 。 如今 , 很多人一讲到粉丝 , 就会预设批判的立场 。 我觉得应该先理解粉丝到底在干什么 , 理解“偶像-粉丝”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 毕竟 , 引导的基础在于理解 。
相关经验推荐
- 镜双城|镜双城:没有嘲的那么糟,只是平平无奇而已
- 熊出没|熊出没主角充Q币,看到翠花,终于明白熊大熊二为何“反目成仇”
- 贝利亚|银河格斗2塔尔塔罗斯并没有改变历史,捷德奥特曼也不会消失!
- 狮子|黑色四叶草319话:路西法罗强得没朋友,阿斯塔怒吼你不懂我们
- 龟仙人|龙珠:仙豆等于猫屎咖啡?难怪再也没看到亚奇洛贝吃过
- 比克大魔王|为何《龙珠》里比克大魔王的儿子比克自始至终都没有吐蛋?
- 朱德庸|漫画家朱德庸,想象力源于小时候没有被破坏的调皮
- 李嗣源|画江湖之不良人5开播,姬如雪归来,没有李星云,观众接受不了
- 男主|本季的日漫新番真离谱,高播放量的全是异世界,榜首的还没播
- 海神|斗罗大陆:白沉香亲吻马红俊剧情没改?只不过这次是在水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