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电影修复让经典“永生”

技术|电影修复让经典“永生”
文章图片

《天书奇谭》角色形象设计 出品方供图
不久前 , 动画片《天书奇谭4K纪念版》在全国公映 , 引发了老中青少观众的集体关注 。 这部问世于1983年的影片 , 以脍炙人口的中国神话故事、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和独具特色的角色形象设计 , 在国产动画片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 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 将近40年后 , 这部经典动画片跨越时间的长河 , 重新在影院与观众见面 , 得益于当今电影数字修复技术和从事电影修复行业人们的辛勤劳动 。
抢救迫在眉睫
从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起 , 100多年来 , 胶片始终是电影不可或缺的载体 。 而数字时代的到来 , 改变了这一点 。 进入21世纪 , 胶片电影逐渐成为过去式 , 2012年前后 , 电影拍摄几乎全部转为数字化 。
2009年 , 经过剪辑修复 , 王家卫执导、曾于1994年公映的影片《东邪西毒》在内地重映 , 取得了近4000万元的票房 , 掀起华语电影重映潮 , 也让电影修复走进观众视野 。
电影修复 , 就是通过技术手段 , 将胶片电影拷贝转移到数字载体上 , 同时 , 进一步复原甚至优化原片的影音品质 。 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有限 , 电影胶片容易出现发霉、变形、脱色、划痕等问题 , 如果不能尽快完成数字化修复 , 就有可能导致电影永久性丢失 , 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
中国电影资料馆作为国家级电影胶片保存机构 , 有3万多部影片、60多万本胶片库存 。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史研究部副主任李镇说:“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至今 , 每个重要时间段的电影都有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 包括一些纪录片 , 已经成为国家的影像档案和民族记忆 。 ”
电影修复不仅意义重大 , 时间也很紧迫 。 根据全球130余家电影资料及收藏保护机构统计 , 自电影诞生至今 , 保存下来的拷贝仅为总数的10%左右 。 具体到我国 , 资料显示 , 从1905年到1949年 , 我国共生产数千部电影 , 但是拷贝保存下来的仅有20%左右 , 20世纪20年代摄制的中国早期无声电影 , 保留下来的不超过10部 。
2007年 , 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 , 在国内率先开始了抢救、保护国产老电影的工作 。 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影数字基地、上海电影技术厂、西影集团、珠影集团等单位也相继组建了自己的修复团队 。
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电影修复环环相扣 , 每一个环节都十分精细 , “从技术层面来看 , 修复一部影片包括胶片物理鉴定修补、物理清洁、数字化、自动修复、人工修复、音频修复、二级调色、声画字幕合成这些基本步骤 。 ”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负责人雷刚介绍 。
电影修复分为精致修复和普通修复 。 雷刚参与修复的第一部电影是《最后的疯狂》 , 他记得有一个画面由沙滩、海浪与下着雨的天空构成 , 脏点、划痕等肉眼可见的损伤和海浪、沙粒、雨点混合在一起 , 非常难以修复 , “就好比一个刚学会开车的人第一次开车就碰上了早高峰 , 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 ”他说 。
“一个熟练技术人员一天最多能精修200帧 , 但一部90分钟的影片 , 有大约13万帧 , 如果只有一个人精致修复一部电影的话 , 至少需要两年 。 ”李镇表示 , 电影修复工作量巨大 , 一般由十几个人组成一个修复团队 , 大家分工协作 , 即使这样 , 精致修复一部电影也至少需要三四个月 。
西部电影集团出品的300多部胶片电影均已完成修复 。 雷刚表示:“年代久远、问题严重的胶片一般会放在第一顺位进行修复;排在第二顺位的是知名度较高、获过各类奖项的以及知名创作团队的影片 , 这些影片数字化修复后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那些保存情况较好、短期内不会出现严重问题的胶片放在最后修复 。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