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海洋霸权”为何越来越焦虑?( 三 )


这样,海洋战略依赖的自由通行的海洋和易守难攻的远方海岛就丧失优势了 。海洋一览无余,在战区ISR下很难隐蔽 。孤岛资源少,支援依靠远方的补给,在集中打击下反而成了累赘 。
反过来,对于大陆一方,在战区ISR和战区打击手段支持下,战斗从一个山头、一个海滩扩大到整个战区,所有的火力和行动都成为战区作战的有机部分 , 而不是碎片化行动的累加 。海洋提供的兵力机动便利永远没有大陆的火力机动更加快捷,孤岛反而脆弱目标,大陆要集中三比一的火力优势就容易了 。三比一规律反而有利于陆地强权了 。
在大陆战场“铁板一块”的情况下,战区ISR使得海洋上的机动成为无处可躲的明棋,具有分兵集火能力的战区打击力量使得海上(包括岛上)力量永远处于劣势 。更加要命的是 , 大陆处于节约资源的防守一方 , 海洋处于需要三比一优势的进攻一方 。
这正是解决了所有陆地边界争端(印度方向除外)的中国所处于的独特优势 。即使在印度方向,印度也不听美国的,无意(实际上也无力)主动进攻中国,所以这个方向中国只需要少量兵力就能看守,谈不上威胁 。
海洋战略尴尬的一点是:军舰不宜与海防要塞一对一拼火力 。海防要塞被击中的话,殉爆摧毁一座堡垒;军舰被击中的话 , 就要在沉没中团灭了 。军舰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与海防要塞拼火力:1、通过机动性集结兵力,以多打少,压倒海防要塞的火力;2、绕道海防要塞的火力范围之外登陆,海陆夹攻 。
就海洋战略而言,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孤岛好比不能机动但抗沉的军舰 , 在生存力上比军舰既有利又有弊 。
美国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 。在理论上,从阿拉伯海到安达曼海到南海到东海 , 美国都可以对中国发动攻击 , 但中国也能从大陆对这些地方发动攻击 。问题在于,不管从哪个方向 , 美国要拼火力都不占优 , 而中国的陆地疆界正处于历史以来最安全的时候,美国想从陆地方向引开中国的火力和兵力都难 。
冷战后 , 美国有过两次“对冲”战略 , 第一次是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 用无限制使用核武器、远程轰炸机、全球部署的优势,抵消苏军在欧洲的兵力优势 。这因为苏联的核报复能力增加而不再可行,而“唯核主义”的美军缺乏灵活反应能力,无法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 。
第二次是尼克松时代的对冲战略,通过电子技术带来的ISR(如E-8“联合星”战场监视飞机)、精确制导武器(如“萨达姆”集束末敏弹药)和远程打击手段(如MLRS),打击苏军的第二梯队,以削弱第一梯队的冲击力 。这一次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加上了巡航导弹、隐身、网络化等内容 。
对冲的关键是避免拼兵力、拼火力,在高技术的基础上,以巧打拙 。8年前 , 美国提出“第三次对冲” , 提出要用无人作战平台、人工智能、低成本精确打击等新一代军事技术,打破中国(还有俄罗斯、伊朗)的反介入/拒止能力,并降低全球军事干预的成本 。
几年下来,“第三次对冲”不大提了 , 原因很尴尬:美国突然发现 , 在军事技术的领导和普及方面,美国不再是无可争议的领先者,甚至常有美国画饼、中国出锅的事情 。
“第三次对冲”提出后 , 美国欢天喜地地以为可以重现冷战胜利了,但很快它吃惊地发现,其所需要的新一代军事技术很多恰好是中国与美国齐肩的领域 。不仅在飞机、导弹、无人机、ISR、数据链等硬件方面,美国不再领先,在关键的芯片方面,美国“卡脖子”也卡得不是地方 , 军工和航空航天技术并不需要14nm以下的先进芯片 。现在回过头来禁运传统芯片制造设备,就是想亡羊补牢 。这不是试图扼杀中国的高科技发展 , 也不是试图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还真是从军事潜力出发了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