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与溃退:日本半导体输在了哪里?( 四 )


有意思的是,CPU进入64位时代时,英特尔放弃了兼容性,推出了IA64希望来一次“彻底的革命”,而竞争对手AMD推出了兼容性更好的amd64指令集 。如今我们使用的64位CPU上,都有amd64的标识 。
只有在英特尔的官方网站上 , 它被称作Intel64 。
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是:生产芯片的目的不是为了在验收汇报大会上展示,而是为了让它服务于具体的应用和场景 。
每一家芯片公司也往往都有一个大规模的软件工程师团队,为芯片设计专门的开发软件 。毕竟开发者不可能对着一块芯片编写程序 。
典型的案例来自英伟达,游戏玩家和英伟达的芯片设计能力创造了这家公司的崛起 , 但CUDA-X生态才是英伟达最深的一条护城河 。英特尔能够维持x86生态的地位至今,也是因为大量的软件工程师不断的拓展x86的兼容性,容纳更多的软件开发者 。
而更多的软件开发者,又连接更多的普通用户 。
设计一块顶级算力的芯片并不难,难的是拥有一大批基于芯片进行应用软件开发的公司 , 以及为这些软硬件付费的消费者 。
英特尔曾被日本公司击败,但最终依靠CPU和x86生态卷土重来 。这段历史也成为日本学界反复咀嚼的样本,《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中总结说,英特尔的成功源于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而日本公司为了“真正理解问题”,在研究上花费了太多精力 。
简单而言,当英特尔开始思考1+1=2可以做什么的时候 , 日本公司把精力放在了回答“为什么1+1=2”上面 。
日本的方向也许并没有错,毕竟在90年代后的产学研攻关里,日本诞生了多个诺贝尔奖得主,在化学材料领域建树颇高,牢牢卡住了半导体材料的脖子 。
但无论是市场地位、公司营收,还是创造的利税、岗位与附加值,它们都无法和英特尔相比 。
04
尾声
今年11月 , 丰田和NTT等8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日本新一代半导体国家队Rapidus 。日本政府慷慨解囊,提供700亿日元补贴,目标是和台积电并驾齐驱,在2027年实现2纳米产品的国产化 。
日本半导体的辉煌很大程度得益于这种政府出钱企业出人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不乏失败案例 。
比如连政府掏钱都没救活的DRAM国家队尔必达,以及由东芝、日立、瑞萨电子合作 , 还没成立就流产的日本版台积电 。
东京大学教授丸山知雄在论文中这样概括日本半导体的辉煌年代:“从集成电路的分类来看,日本取得的成就基本局限在DRAM领域 。在电脑CPU、手机基带等领域,日本的技术从未超越美国 。”
硅谷的发展模式是依靠风投资金进行技术突破,纯粹以市场为导向,效率高但难以整合资源 。在日本“政府掏钱 , 研究所技术攻关,企业商业化落地”的模式面前 , 硅谷处于“体制劣势” 。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技术诞生在美国,却往往被日本人做大的原因 。
但当90年代个人消费电子市场迅速膨胀,摩尔定律开始大踏步前进时 , 芯片产业变成了一个高度分工且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以大公司研究院和风投资金为代表的市场化力量 , 主导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 。
最终,无数芯片制造商和软件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 , 塑造着产业链的格局 。
在日本人自己的反思里,最常见的辩解也是“我们并不是技术落后,而是输在了市场” 。
我们时常认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依赖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的技术攻关 。但事实上,它依靠的是拔地而起的生产车间、实验室里千百次对比试验、在办公室敲代码的程序员,和一个又一个普通的消费者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