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哪一年废止 科举废除于哪一年( 三 )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 。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 。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 。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 。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 。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 。自唐以后,经乡贡
考试合格的叫贡士 。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 。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宋以前称解头 。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 。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 。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 。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
秀才:别称“茂才” 。本是优秀人才的通称 。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 。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 。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
科举的历史影响【科举哪一年废止 科举废除于哪一年】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 。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仿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 。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 。18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
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 。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 。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 。
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 。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 。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