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的图片与用途 豆豉是什么样的图片

文/图 芒果君爷爷
豆豉, 中国南方用黑豆或黄豆制造的调味食品 。
荆楚土著习于晒酱, 俟入伏之日, 坛坛罐罐盛装霉变后的豆瓣, 掺入清水食盐, 置于酷暑阳光之下, 让炽热成就美味 。
炎炎夏日, 在荆沙一带, 可见阳台上、院庭里比比皆是的晒酱陶钵构筑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蕴含着楚人对酱品的无限热爱 。
酱与豆豉皆为调味品, 虽容颜有异, 却是不折不扣的同类项 。 但两者酿造各有章法, 即使在原料上也不相同 。 酱用霉制后的蚕豆曝晒, 灼热之下豆瓣化为无形, 待到秋来, 豆瓣清水已不分彼此, 蜕变为色泽棕红半流质状态;豆豉则用黑豆、黄豆蒸熟发酵, 其间为挥发水分, 也少不得太阳照耀, 但豆豉讲究颗粒完整的品相, 不像酱缸中糜碎的豆瓣混沌一团 。
豆豉产于南方, 但地处中南的荆楚人却不谙此道 。
不会做并非不爱吃 。 他乡之物豆豉, 在荆楚人的饮馔中, 也能演绎出百般花样来 。 夏日炒苦瓜, 放几粒身板干枯的豆豉, 苦瓜的风味与孤炒时浑然不同 。 原来, 豆豉以己之力, 调和了朴素的苦味;清炒蕹菜茎, 即蕹菜切沫, 施几粒黑黢黢的豆豉, 再撘上几丝红辣椒, 色香味瞬间改变;豆豉垫底做扣肉, 这是豆豉在荆楚厨灶中的最高境界 。 数小时的沸水蒸腾, 热能在密闭笼中翻天覆地, 豆豉任凭油脂浸润其间, 此时的豆豉饱满油亮, 豉油猪油相互交融, 诱人的咸香溶合于氤氲热气之中悠闲地荡漾……
豆豉并非产于南方一隅, 著名天下的豆豉何处没有?在熟知或陌生的品牌中, 唯浏阳豆豉是荆楚人的至爱 。 湘鄂毗邻, 物流得天独厚 。 浏阳豆豉先入为主, 荆楚自古就认浏阳品牌, 视其为珍馐 。 殊不知, 豆豉的世界大着呢 。
鄂东南向的江西湖口县, 地处鄱阳湖平原, 湖口豆豉乌黑油亮, 豉肉松化浓香醇厚, 氨基酸态氮堪比极鲜酱油 。 公元1573年即明万历年间, 湖口豆豉已成雏形 。 尽管有人撰文说豆豉可追溯到汉代, 但多是文人墨客闭门造车制造的故事 。 反正胡诌乱道亦无须纳税, 不耗银根, 说它产于冰河时期也无妨 。
近年来湖口豆豉被冠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这是官方对产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认定, 犹如镌刻“正宗”的丹书铁券 。
地处广东西南的阳江县, 漠阳江冲积平原盛产黑豆 。 在江汉平原黑豆少有种植, 但粮行仍有售卖 。 只是植物果实腥味甚浓, 用途不如黄豆广泛 。 但是, 用之酿造豆豉, 却是实至名归 。 阳江豆豉正是利用了当地充裕的黑豆原料, 才有了名扬四海的阳江姜片豆豉 。 阳江独特的风味豆豉, 是著名粤菜——豆豉鲮鱼的不二选择 。 2013年, 阳江豆豉率先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 尽管阳江不是豆豉产地的开山鼻祖, 但在现代社会里, 对市场敏锐的洞察, 先进的意识, 也能无往而不胜 。
清初“湖广填四川”时, 江西老表背井离乡, 向西南迁徙溯江而上 。 千里迢迢, 肩挑背负带来了全部家当, 也带来了故乡的豆豉技艺 。 如今声名显赫的重庆永川豆豉, 四川潼川豆豉, 正是江西豆豉向西南的延续 。 数百年来, 川渝豆豉遵循古法, 保留了制作过程中的毛霉发酵工艺, 不容小觑此法, 因之而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是源于豆粒上蔟蔟而生的毛霉菌 。
西南高原贵州, 气味迥异的豆豉之味环绕在土家吊脚楼上, 飘荡在苗岭山寨之中 。 豆豉是土家苗人的最爱 。 何为迥异?实际就是令人窒息的臭味, 更是十天不濯足的气味 。 在贵州风味的菜肴中, 臭豆豉在烹饪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 其实, 中国以臭著名的何止贵州豆豉?北京的王致和腐乳, 长沙火宫殿的臭干子, 较贵州的臭豆豉有过之而无不及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