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勒能用什么代替,注意,科普来了 没有罗勒什么能代替( 二 )


在印尼和越南菜中 , 使用另一种叶子扁平的罗勒:柠檬罗勒 , 味道不一样 , 更适合和水果一起吃 。
综合以上信息 , 似乎在各种语境中 , 它们各自的名字都是罗勒的代名词 , 罗勒是九层塔 , 罗勒是金色的 , 罗勒是蓝翔 , 罗勒是赫拉法……但事实上 , ,只要把各地的这些罗勒放在一起对比 , 就会发现它们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 .
潮汕地区的“金不换”的叶枝比台湾省的“九层塔”略小 , 味道更浓;台湾省还有一座紫茎九层塔 , 与其他地区不同 , 当地称为“红骨九层塔” 。 皖北的“香花子” , 花萼和花柄上有细毛;泰国的Horapha叶子比较长 , 丁香味比较浓;越南罗勒有一种柠檬般的香味.
所以严格来说 , 罗勒是一个大品种(约160多个品种)的统称 , 各地发展出了各种栽培亚种 。 九层塔和金不换只是罗勒的一个(或一些)名字 。
事实上 , 所有这些来自东方的罗勒 , 在《DK香草与香料百科》中 , 被归类为亚洲罗勒 , 以区别于来自西方的欧洲罗勒 。 两个分支除了形态上的差异 , 口感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 构成风味的化学物质也不同 。 芳樟醇是欧洲罗勒的主要芳香成分 , 其次是甲基胡椒醛和微量丁香酚 。 在亚洲罗勒中 , 甲基苯酚是主要成分 , 丁香酚是次要成分 , 有轻微的樟脑气味 。 所以相对来说 , 亚洲罗勒的茴香和丁香味会更重 , 而欧洲罗勒的花味会更明显 , 气味会更柔和 。 口味不同会导致烹饪方式不同 , 一起用会不和谐 。
的感觉 , 比如用亚洲罗勒去做源自欧洲的罗勒青酱 , 就会又冲又涩 。
除了上面讲到的几种 , 亚洲罗勒还包括:荷力罗勒(Ocimum sanctum)、青柠罗勒(Ocimum americanum)、甘草罗勒(Ocimum b.Anise)、泰国柠檬罗勒(Ocimum canum)、丁香罗勒(Ocimum gratissimum)等等 。
那西传到欧洲的罗勒 , 又经历了什么呢?做罗勒青酱应该用哪种罗勒更合适呢?
欧洲罗勒:爱恨交织的王之香草
罗勒传到欧洲的时间 , 应该要比传到东亚的时间还要稍微早一些 , 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 虽然东西方民间都习惯性把这些功劳归功于大人物 , 说是亚历山大大帝将这种青翠的香草带到了希腊 。 但据更可信的考证 , 欧洲的罗勒应该是由来往于欧亚大陆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带来 , 并落户在了最适宜罗勒生长的地中海沿岸 。
民间传说就更有意思了 , 有说罗勒生长于耶稣复生后的墓地上 , 也有说是在君士坦丁大帝和圣海伦纳发现神圣十字架的地方长出的 。 于是罗勒还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 罗马人认为携带罗勒会带来财富 , 中世纪甚至还产生一种习俗:用一壶罗勒作为乔迁礼物 , 代表美德和好运 。
罗勒(basil)的另一个语源学指它是来自拉丁语单词“basilicus” , 意思为源自于蜥蜴的龙 , 一种只要和它对视就会被杀死的怪物 。 这衍生出了罗勒的另一面 , 让它成为一个爱恨交织的矛盾体 。
罗勒的特殊气味 , 让一些古希腊人认为蝎子是在其下繁殖的 , 而一些罗马人甚至认为它代表了仇恨 。 直到16世纪初 , 还有一位法国医生荒唐地认为 , 只要闻到罗勒的气味 , 大脑中就会长出蝎子!而另外一位医生则表示他曾看见把罗勒放在潮湿的石头下 , 两天内就会变成蝎子 。
就像有的人觉得罗勒香 , 有的人觉得罗勒臭一样 。 这种草本植物充满矛盾的浓郁气味 , 给了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 至文艺复兴时期 , 在薄伽丘经典的传世作品《十日谈》里 , 罗勒是其中两位主角Lisabetta和Lorenzo一段超越生死的爱情的重要象征 , 充满了爱恨色彩 。 诗人约翰·济慈就有一首著名的诗:《伊莎贝拉和罗勒盆栽》 , 就源自这个故事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