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偏光片领军者,三利谱:打破日韩技术垄断,引领偏光片国产化进程( 四 )



国内的面板市场形成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为主的双寡头格局 。 面板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 , 所以市场新的挑战者一般会选择在行业低谷期布局更先进、成本更低的产线 , 并在行情恢复时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 21 世纪之初的日本企业在扩产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 韩国企业趁机大规模扩产 , 最终接替了日本的主导地位 。 2011 年后 , 京东方等企业在高世代线上不断取得突破 , 并开始了大规模扩产 , 成为了全球面板龙头企业 。 京东方的成功激励了国内其他的面板厂商 , 中国台湾厂商也开始在大陆成立合资公司 , 最终国内形成了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首的双寡头格局 。

国内面板厂商和相关产业链厂商在诸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1)成本优势:中国人力成本显著低于日韩等国 , 因此在生产和扩产中都具有显著的人力成本优势 。 中国各类型原材料价格也相对较低 , 也是一大成本优势 。 除此之外 , 国内面板厂商采购国内偏光片 , 能够减免海外运输费用 , 降低成本 。
(2)产业集群优势:面板主要用于电视、手机、电脑、平板等显示器制造 , 从全球来看 , 下游制造商主要位于中国大陆 。 面板实际上是下游集成厂商的配套零部件 , 与厂商距离越近 , 供货速度越快、成本越低 。 此外 , 距离近便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 , 方便各厂商紧跟前沿技术 。
(3)国家政策支持:中国一直注重高科技行业的发展 , 近几年中美关系恶化 , 中国开始意识到产业自主化的重要性 , 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面板及相关材料行业的发展 。

打破日韩技术垄断 , 公司引领偏光片国产化进程 。 随着中国全面主导 LCD 面板生产 , 相关产业的国产替代成为趋势 。 目前 , 中国正在相关制成原料领域替代日韩 , 而化学原料仍由日本主导 。 作为国内偏光片主要供应商 , 公司在 PVA 膜染色延伸、PVA 膜复合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 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垄断 , 使得相关产业自主化程度不断提升 。 上游基膜厂商加大研发速度 , 以配套偏光片国产化进程 。
为保障全产业链完整 , 国内偏光片的关键原材料 PVA 膜、TAC 膜、保护膜、等生产厂商正加速研发以实现国产化配套 。 杉金光电(LG 化学)在广州的保护膜产线已经投产;龙华薄膜 2500mm 偏光片的 PMMA 基膜(PVA 保护膜、补偿膜)21 年通过客户验证开始量产;皖维高新 700 万平 PVA 光学膜项目于 21 年建成投产 , 且使用公司自产聚乙烯醇为原料 。 除此之外 , 东材科技、洁美科技、龙华薄膜等在保护膜、离型膜、亚克力膜方面也已经或即将规模性投产 。 偏光片上下游的合作不断加强 , 能更有效地加速其国产化进程 。

2.3 国产化市场广阔 , 下游场景带动量价齐升
2.3.1 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 偏光片大有可为
偏光片产业位于面板产业上游 , 利润较高 。 LCD 产业链上、中、下游行业的毛利率水平构成了 “微笑曲线” , 曲线左边是上游的玻璃基板、光学膜材、化学品和背光模组等相关供应商 , 曲线中间是液晶面板及模组制造厂商 , 曲线右边是下游整机组装、整机品牌商和渠道经销商 。 偏光片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 。 其利润水平在 LCD 产业链中处于较高的位置 , 约为 40% 。
三利谱的上游原材料大都进口日本 , 成本高于行业 , 所以公司毛利率较行业略低 。 未来伴随上游材料逐渐国产化 , 有望进一步提升毛利率水平到行业标准 。

国内偏光片市场规模占比不断提升 , 目前国内公司市占率较低 。 根据 OFweek 的统计和预测 , 2020 年全球偏光片的市场规模约为 132.1 亿美元 , 国内市场规模约为 53.2 亿美元 。 从 2015年到 2020 年 , 中国偏光片市场在全球的占比从 21.64%不断提升到了 40.15% 。 根据 IHS 的数据 , 2020 年我国 LCD 偏光片市场主要被日韩垄断 , 在杉杉股份并购 LG 化学部分业务前 , 国内企业的全球市占率只有 10%左右 , 收购完成后 , 国内企业市占率也仅 21.9%左右 。 除杉杉外 , 国内厂商主要有三利谱和盛波光电 , 市占率都在 4%左右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