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鱼 桂花鱼的功效和作用

鳜鱼 , 又名桂花鱼 , 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 是国内优质鱼消费和出口创汇的品种之一 , 国际水产品巿场称之为“淡水石斑鱼” 。
广东鳜鱼养殖已成为我国的特色养殖业 , 然而 , 在看好鳜鱼养殖业发展前景的同时 ,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突出的病害问题 , 成为制约鳜鱼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1994年在广东省爆发流行一种罕见的鳜鱼急性病 , 先是个别塘的鳜鱼在-周内大批量死亡 , 乃至全军覆灭 , 接着波及共用同-条河涌的所有鳜鱼生产塘 , 当年广东省绝大多数养殖鳜鱼的巿、镇、村均难逃-劫 。有的专业户在几天之间损失几十万元 , 甚至上百万元 , 几年来的辛劳毁于一旦 。据估计 , 被誉为“桂花鱼村”的南海巿鳜鱼主产区 , 损失近亿元 。目前该病仍严重威胁着鳜鱼养殖业的发展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 , 确认鳜鱼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为病毒 , 该病的主要流行特点和防治技术如下:
流行特点
该病每年4月中下旬水温约20摄氏度以上可发生 , 至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时不治自愈 , 发病高峰期多出现在710月间 。病鱼呈鳃苍白、肝苍白、内脏局部充血、腹水、肠内充满黄色粘稠物等典型症状 。但80%以上病鱼混合感染细菌、寄生虫而呈多样化症状 , 交杂着红肿、多粘液、溃烂等症状 , 个体的病症有的为鳃白、肝红、肠黄伴壁红 。有的鳃红、肝白、肠黄……
该病具有显着的传染特征 , 疾病由始发池经同-水源呈辐射状蔓延 。病原具有垂直传播的特性 , 通过鳜鱼亲鱼携带病原越冬并传给子代 。疫区鳜鱼携带病毒率高 , 正常情况下病毒在鱼体内处于潜伏状态 , 当受到外来刺激时才引起机体病变 。气温是鳜鱼病毒致病的限制因子 , 水温约20摄氏度以上可发病 , 低温时病毒受抑制 。气候突变、水质恶化、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感染以及近亲繁殖种质退化 , 饵料鱼营养不平衡 , 管理不善如用药不当、饵料鱼未经消毒、投放量过大等 , 均可成为病毒致病的诱发或协同因子 。携带病毒的鳜鱼在发病季节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 , 这是疾病呈急性型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 , 如何提高鳜鱼的抗逆能力、截断不利的应激源是科学管理鳜鱼生产的重要环节 。
防治技术
将关联鳜鱼暴发性传染病错综复杂因子的“携带病毒鳜鱼的应激性”的观点和“鳜鱼养殖水生态平衡调控”理论作为指导预防鳜鱼病毒病基本原则 。据此 , 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l、种质
(1)在江河筛选野生、强壮的原种(目前广东省大多数鱼苗场因沿用多年流传的亲鱼而成近亲繁殖、种质退化状况) , 精心培育亲鱼 。
(2)利用pcr检测鳜鱼病毒技术 , 监测亲鱼携带病毒情况 , 对携带病毒阳性鱼作淘汰或隔离处理(如亲鱼量不足等原因 , 而将带毒亲鱼保留下来 , 其后患较多 。其一是该鱼苗场会形成疫区 。其二是子代鱼将可能带毒 , 等等 。可利用避免鱼体“应激”或提高鱼体“应激”能力的原理得以遏制病毒病的诱发与发展 , 其方法将在以下述及) 。
2、发病季节前
(1)对亲鱼和苗种采用背肌注射疫苗 。亲鱼免疫时间掌握在人工繁殖前12个月 。免疫的亲鱼产卵顺利 , 死亡率减少 , 受精卵孵化率和鱼苗生长均达正常水平 , 免疫亲鱼的子代在发病季节的存活率普遍高于未免疫亲鱼的子代约5%15% 。苗种在体长约810公分可进行免疫 , 苗种免疫的有效率达80%以上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