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中企出海:不只钱那么简单( 二 )


开了个好头 , 小米的发展势如破竹 。 2017年第三季度 , 小米手机的出货量高达920万部 , 占市场份额的23.5% , 一举拿下印度市场排名第一 。
2021年第三季度 , 小米在印度出货量达到1120万部 , 超越了国内的1090万部 , 总出货量甚至超越苹果 , 排名世界第二 。
小米的科技性在线、价格亲民 , 正是莫迪想借以刺激印度本土制造业的最佳企业 , 小米也未辜负所望 , 在印度建立7座工厂 , 贡献了近2万多个岗位 , 刺激印度消费的同时也拿下印度市场25%的份额 。
印度通信部部长普拉萨德2020年曾公开表示:“过去我们希望印度成为世界第二大手机制造商(2017年已实现) 。 现在 , 我的目标是推动印度超越中国 。 ”
从小米出海交出的成绩单来看 , 普拉萨德这一愿景短期怕是难以实现 。
【2】
借助更高溢价的产品 , 中国出海企业正在加速摆脱廉价标签 , 驶入品牌化新航道 。
据2021凯度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 , 前十名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华为、小米、联想、OPPO、海信、海尔、一加、vivo;消费电子(33%)和移动游戏(15%)是主要阵地 。 自该榜单首次发布五年来 , 中国顶级品牌在发达国家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逐年提升 。 2018年至今 , 有32个品牌持续在榜 。

▲来源:2021凯度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2020年 , 在疫情影响下 , 全球经济萎缩3.5% , 中国企业的出海劲头却依然强劲 , 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537.1亿美元 , 首次位居全球第一 , 占当年全球流量的20% 。 2021年 ,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至1451.9亿美元 , 同比增长9.2% 。

▲来源:《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这样的成绩是中国出海企业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 。
千禧年以前 , 中国出海企业以代工厂、低端制造业为主 , 集中在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 , 劳动重复、技术含量低 , 企业利润率极低 。
彼时 , 中国企业仅做到了商品出海 ,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品牌出海 。
直到2000年开始 , 国内许多公司完成了从最初接单OEM到ODM的转型 , 中国制造业才不再局限于代工制造 , 进入全面发展、孵化自主品牌的时代 。
手机行业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 曾经的代工为中国积累了各环节的供应商 , 企业只需要将配件组合、贴上自己的标就能销售 , 再加上40年间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顶尖品牌流散了许多技术人才 , 中国企业足以运用以往的积累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 孕育本土品牌 。
以vivo、OPPO、华为为例 , 大部分国内企业会先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在国内市场进行一番厮杀 , 随着第一曲线增长边际效应到达拐点之际 , 再通过“出海”实现下一轮跳跃 , 尝试在不同国家、不同赛道布局企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
恰逢此时是互联网和科技崛起的时段 , 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各样业态 , 中国企业出海的战略也从“量”向“质”靠拢 。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总结:“中国互联网的国际化历经了工具型应用出海、商业模式出海与技术出海三个阶段 , 呈现了‘由近及远’、‘散点成面’的特征 。 ”
回顾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 , 每个阶段都与时代红利密切结合:
第一阶段借着智能手机崛起在海外以应用工具类产品低成本获客、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依靠国内培育的成熟商业模式 , 让电商平台、快递物流等在新兴市场培养用户习惯、加快变现;
第三阶段则靠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 , 通过云服务、安全服务等完成技术转型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