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又专门为此,亲笔致信郭沫若:“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 。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未知尊意如何?”
于是,论辩在国家领袖的支持下展开了 。
书法家沈尹默、美学家宗白华、朱光潜 。文物鉴定组主任委员启功、文史学家阿英、商承祚、收藏家张伯驹,徐森玉等人接续在《文汇报》《文物》杂志、《光明日报》、《学术月刊》、《历史知识》等报刊上撰文参与争鸣,书坛内外,知识学界,或云真伪,或言辨妄,或说依托,剑拔弩张 , 言词颇为激烈 。
论辩开始,是以权威郭沫若占据有利位置,先入为主,持《兰亭序》为假托之作 。甚至波及"二王体系"为主的魏晋南北朝"尚韵"书风 。连南北行草书也一概贬为伪作,简直到了穿凿附会,毫无根据的论述 。于是很多有识之士愤然起而反驳 。
一生温文尔雅,谦谦君子之风的沈尹默先生说:“此事除非别有用意,不然就是对书法艺术的一无所知 。”
甚至到了谩骂的地步 。他在写给一位著名文史学家诗:“何来鼠子敢跳梁,《兰亭》依旧俗姓王 。”
“十年动乱”开始后,受到影响而暂时不了了之 。
1972年5月,上次论战处于被动 , 甚为不服的郭沫若 , 又再燃烽火于《文物》发表"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一文 。
于是,著名书法文字学家高二适又发了一篇重量级论文——《〈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予以反驳,支持者队伍越发壮大,侯镜昶,钱钟书,胡小石,王力,王壮弘,沙孟海、林散之纷纷撰文加入高老阵营 。以绝对优势压倒和说服对方 。
经过了上一轮的时间酝酿后 , 辩论更有利有史有据又料 。给予了《兰亭序》公正的认可 。
当时,兰亭论辩的焦点,是《兰亭序》的真与伪、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东晋书风是什么等问题 。从论争双方文章看,郭沫若认为,"《兰亭序》的笔法,和唐以后的楷法是一致的,把两汉以来的隶书笔意失掉了” 。
而高二适,沈尹默等大师级书法家列出的史料证据是,“其实存世晋陆机《平复帖》墨迹与敦煌出土《李柏文书》,都是与王羲之同时期的行草书;并且用笔,极其相似" 。
"还有敦煌石窟出土南朝和北朝的写经字体,虽然两者也都富有隶书笔意 。这些都和《兰亭序》书法大有时代性的悬隔" 。
郭沫若文章指出"《兰亭序》不仅从书法上讲有问题,就是文章内容也有问题,根本就是依托的” 。
高二适、商承祚则认为“草生于隶(草为章草),正生于草,亦生于隶,此为书法上相传授之准则,世人往往未尽能识之 。今《定武兰亭》确示吾人以自隶草变而为楷,故帖字多带隶法也 。昭陵茧纸,如在人间,当亦不外乎此 。”
隶书笔意,“必须以具有隶笔的形态为前提”,“脱离隶书笔意的楷书,魏末基本成熟,到东晋已完全成熟” 。
除了《平复帖》、《李柏文书》外,即使王羲之《二谢帖》《远宦帖》、《丧乱帖》也已经隶体脱尽,《兰亭序》自然隶意脱尽,有何伪托哉?
且“太宗之善鉴,褚遂良,虞世南,欧阳信本之精模,当时尚无《兰亭》真伪之可言”?
意思是说就算唐太宗眼神不好 , 难道大臣加书法大师们褚遂良,虞世南 , 欧阳询也都那么没眼光,看走眼了还临伪造的《兰亭序》?
如果《兰亭序》为伪作,那么王珣《伯远帖》,大令的《中秋帖》也一概会成为伪作,甚至会否定王羲之楷书《乐毅论》《黄庭经》等,晋代无行楷书就成了相当尴尬可笑的定论 。
1973年 , 国家有关部门专门还对论辩文章結集出版,书名《兰亭论辩》 。并上升到唯物主义与唯心史观的高度 。
相关经验推荐
- 心痛到撕心裂肺的说说
- 面包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 《美末》剧集主管盛赞原作:游戏中最伟大的故事
- 不能娶的十大垃圾女人,不能娶的十大垃圾女人视频
- 定制翻领T恤的网眼棉是什么棉
- 洁白的雪花歌谱 洁白的雪花
- 漏网鱼比喻什么样的人
- 遮阳布的英文怎么讲
- 横店是在哪个城市 横店是在哪个城市的
- 洁白的雪花像什么,洁白的雪花像什么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