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历史背景原因历史过程介绍 死了多少人( 二 )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北兵试炮,飞至郡堂,弹重十斤四两,满城惶悚 。" 是日夜 , 清军攻城,"炮落雉堞二堵 。二小卒缘墙而上 , 城上鼎沸,遂不支 。"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城陷 。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杀,部属强行夺过佩刀,拥其走入小东门,清军迎面而来,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 。"多铎以宾礼相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前以书谒请 , 而先生不从 。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 。"
在多铎百般的诱降时,史可法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我头可断,而态不可屈 。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 , 甘之如饴 , 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终年45岁 。
城破后 , 出现了很多与史可法一样慷慨赴死的人物 。孟森《任民育》中写道:"危城官属,明知肝脑不日涂地,而一息尚存,誓不远引规避 , 若扬州知府任民育以下数十人 。"在他们中,有扬州知府任民育 , 城破后郑重换上明朝官服,端坐大堂、恭候敌人,说"此吾土也,当死此 。"
有吴尔埙,前一年他在北京经不住闯军拷打而屈降,引为奇耻,"南归谒可法,请从军赎罪,断一指,畀友人祝渊寄其家曰:'我他日不归 , 以指葬可也 。"城破,投井而亡 。有副总兵马应魁,"每战披白甲,书'尽忠报国'四字于背,巷战死 。"

扬州十日历史背景原因历史过程介绍 死了多少人

文章插图
史可法的部下在这种情形下,仍率余部继续鏖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如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天主教徒、炮队专家陈于阶,或着是死于街上的战斗 , 要不就是自杀殉国 。史可法的全部19名私人幕僚都遇难了 。但是由于随后日子里发生的暴行,他们的死难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
扬州十日发生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扬州十日历史原因:剃发易服
清军占领扬州后,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清朝入关,多尔衮采取剃发易服之策 , 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强令剃发易服 , 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清朝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此时恰逢兵临扬州,扬州人在史可法领导下对满人的攻击下的顽强抵抗,惹恼了统帅多铎亲王 。
扬州十日历史原因:扬州地位
扬州地处南北交通枢纽位置,历来得漕运、盐运之利 , 向资料记载称富庶地区,商业繁荣 。加之扬州人民自李庭芝、姜才抗清以来就具有深厚的抵抗传统,这次清兵入侵 , 再一次激起他们反抗热情的高涨 。与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靳应升《读邗江〈钱烈女传〉,补诗以吊之》一诗:"烈火不受尘 , 高云不受滓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