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起名取名 典故取名的注意事项( 二 )


斐冲天 , “冲天”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 , 飞必冲天;虽无鸣 , 鸣则惊人 。”
陆龙,字在田,取自“见龙在田 。”文点 , 字与也,《论语》中“吾与点也 。”
,字德邻,取自《论语》:“德不孤 , 必有邻 。”潘岳,
字安仁,取自“仁者乐山”,以岳代山 。
马千里,又叫马良骥,四川书法家,语出唐韩愈《杂说-马说》:“古之有千里马 。”
易家言,“家言”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干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 。”
傅楚,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堪曰:子欲子之王这善与?欲其子之齐语也 , 则使齐傅诸?使楚人傅诸?”
孟浩然,唐代闻名诗人“浩然”出自《孟子》:孟子曰:“正人善养浩然之气” 。
鲁迅:原名周树人,“树人”出自《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薄至清,“至清”取自《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舒广袖,河南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语出词:“孤寂嫦娥舒广袖 。”
典故取名注意事项
一是要缩成两个字
。因为典故的含义比较丰富,一个字很难概括,所以要用两个字 。任何典故,不管是事典还是语典,都要化成两个字来代表它的含义 。那么,要用怎样的两个字呢?
这就是第二个原则:典故取名要具体
联想性 。
联想性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 。它是指名字要使人容易联想到它的真正含义 。这一点在化用典故命名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典故都是古代的东西 , 现代人知道的本来就 少一些,再加上典故本身的精炼的特点,如果用不好,化用典故的名字就容易使人不知所云 。要想做到联想性 , 化用典故时就最好使用历来指称这个典故时最常用的 字 。因为这些字的组合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意义 , 一看到它,人们就会想起那个典故 。而其它的字 , 尽管也出在那个典故之中,但是人们不容易由此联 想到典故,甚至会产生歧义 。而且 , 指称典故的固定的说法往往比较精炼而全面,能够把典故的含义传神地表达出来,甚至比出典本身说得还要好 。下面我们举一些 例子 。《周易·系辞》里有这样的一句名言:“二人同心 , 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即嗅,气味的意思)如兰” 。一共是16个字,要把它缩成两个字的名字, 有很多种办法 。但是在历史上,这个典故一般被称作“兰言” 。乍一看 , 这两个字在典故中并不靠在一起,而且次序还被颠倒了 , 但是“兰言”这两字确实准确地把 握了原文的含义 。像兰花一般香的话 。这使人立刻会想起《周易》的名言 。如果取其余的字,比如说“同心” , 似乎很不错,但是“同心”所指的东西很多,有“同 心结”、“同心锁”、“同心圆”,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同心同德”,那么就很难让人想起《周易》的语典了,化用典故起的这个名字也就失去了意义 。再像 《论语》中记载的一件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说楚国有一个叫接舆的人经过孔子的身边,就唱着歌,把孔子比喻成凤凰,说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政而没有避世隐居是失去了贞洁的德性 。这个典故常被概括成“歌凤”,这个“歌”是动词,“唱歌”的意思 。唱有关凤凰的歌 , 在历史上出名 的就只有接舆一人 , 所以“歌凤”比隐居世外 。如果用其它的字 , 比如说“凤兮”,就难以使人想起这个典故 。再如《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 。”一般用“郁文”来指称这个典故,而“郁郁”在现在非但不是繁盛丰富的意思,反而是忧闷的意思 , 是用不得的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