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题材”电视剧: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 二 )


从剧集生产来说,“她题材”拓展了故事类型,家庭情感题材虽然仍占比不低,但也有大量剧集从家庭选题中跳脱出去 , 面向更广阔的生活 。在拓展过程中,类型融合成明显趋势,如融合悬疑类型的《摩天大楼》《江照黎明》,融合职场类型的《请叫我总监》《女士的法则》 。在多种类型化叙事杂糅中,寻找女性故事的新讲法,探索女性角色的新落点,既是艺术创作上的创新,也是社会文化上的创新 。此外,“她题材”电视剧的故事来源越来越丰富,除了原创之外,还有小说改编,如《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司藤》等 , 以及引进国外剧集翻拍,如《安家》《不完美的她》等 。这些女性题材电视剧 , 显示了“她题材”创作的多元创新和国际视野 。
“她题材”的缺憾:难免刻板的性别困境
“她题材”电视剧虽然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不少突破,但其在对女性故事的表达中仍存在不少缺憾 。许多“她题材”剧集过分强调女性的性别身份,且在剧中常常安排或显性或隐性的男性声音作为对女性的评价、判断标准,甚至以男性角色作为故事动力或转机 。《我的前半生》在原作小说的基础上加入贺涵这个角色,成为罗子君新生的重要助力,《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凭借多段男女关系在工作上谋得发展 , 令原本的女性奋斗闯荡故事变味,导致故事想表现的女性独立成长成了镜花水月 。
一些“她题材”电视剧将男女二元结构作为一种元叙事 , 依然以爱情和婚姻为主线完成故事 。为了体现出女性意识,创作者选择对准性别问题开炮 , 用一种强戏剧方式构建两性对立和性别焦虑 。以《三十而已》《婚姻的两种猜想》为例 , 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皆动辄得咎,无论如何摸爬滚打都一身伤口 。其中对婚恋的想象、对两性关系的想象作为戏剧冲突也许犀利,但作为反映现实的影像未免片面,最终只能是一种包装在现实主义皮相下的伪现实主义 。
另外,虽然电视剧塑造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但很多角色又呈现出新的套路模式,演变成了对女性处境、女性问题新的简化和刻板化处理 。校园剧和职场剧的书写尤其容易流于悬浮和单调,《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二十不惑》等剧女主角的经历离真实的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女心理师》《女士的法则》等对女性职场的刻画也不太契合实际 。事实上,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千人千面,可成为“她题材”绝佳的故事取材 。创作者不应为了追赶热门模式,而放弃脚踏实地的创新 。
“她题材”的未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协奏
可以想见 , “她题材”电视剧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构成中国电视剧的重要创作类别 。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文化创新、类型创新的视听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是其对女性故事和女性形象的突破,也承载了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的文化意义 。
“她题材”今后的发展,有多种可参考的方向,比如进一步立足于现实 。从以往的“她题材”电视剧可见,对女性的职场焦虑、婚姻焦虑、生育焦虑等现实痛点的展示,往往会令剧集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甚至形成超越电视剧本身的文化效应 。其中有些剧集走势极端,成了话题大于内容的话题剧 。真正的现实主义 , 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恰如其分地展现当代女性的欲望与焦虑,欢喜与忧愁 。而这样具有现实质感的作品 , 不仅能够与观众对话,也能够为我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
同时,“她题材”创作可适当融合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 在“实然”的基础上叠加一些“应然”的元素 , 引导观众在思考现实问题之余,让他们的现实焦虑与压力得到宣泄 。在观众对电视剧的文化需求中,轻松消遣、获得温暖慰藉也是一大组成,《我的巴比伦恋人》《司藤》等剧就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新颖细腻的笔触,正视和回应了部分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