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雄狮少年》背后的文化交流与变迁( 二 )


宋代以后 , 舞狮更为普及 。 从宋代《百子嬉春图》中的舞狮情景来看 , 它与现代舞狮已非常相似了 。
佛教|《雄狮少年》背后的文化交流与变迁
文章图片

《雄狮少年》电影中的是南狮
南北狮舞有何不同
狮舞在发展过程中 , 还逐渐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
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 , 造型酷似真狮 , 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 , 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 , 有绿结者为雌性 。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 , 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 , 表演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等技巧 , 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 和南派狮舞相比 , 北派狮舞不表现故事情节 , 不注重用顽皮和诙谐的动作表现“极富人情味”的“拟人化狮子” , 而是通过大幅度、粗犷、刚劲有力的舞姿 , 再现狮子威武刚烈的气质和勇猛、矫健、灵活的神态 。 比如洛阳的“大里王狮舞” , 在“武狮”表演中 , 有摞板凳、上老杆、荡秋千、爬梯子、上天桥等项目 , 艺人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 , 进行高难度的表演 , 非常惊心动魄 。 《雄狮少年》中的舞狮也借鉴了北狮的风采 , 营造出了非常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
“南狮”又称“醒狮” , 属于两广地区及港澳地区的民间艺术 , 《雄狮少年》里舞的便是醒狮 。 醒狮也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 , 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 , 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 至明代 , 醒狮在广东出现 。
醒狮的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 , 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 , 色彩艳丽 , 制造考究 , 眼帘、嘴都可动 , 看起来非常可爱 。 有人认为醒狮并非狮子头 , 而是一种虚拟的独角怪兽 , 较为接近年兽 。 传闻中 , 以前醒狮多出来的那个角会用铁做 , 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 , 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 。 舞者通过不同的马步 , 配合狮头动作 , 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 。 可以说 , 南狮讲究的是扎扎实实的下盘功夫和熟练的配合 , 以及意在和神似 。
“采青”是南狮最常见的表演方式 , 我们在《雄狮少年》中也看到 , “狮子”要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演 , 猎取放置于地上或悬挂于高处的生菜、青菜 , 名为“采青” 。 相传“采青”原本有“反清复明”的寓意 , 但现在一般只是取其意头 , 因“生菜”与“生财”谐音 , 象征着店铺开张以后生意兴隆 。
在《雄狮少年》电影开头 , 还提到了岭南武术界的“宗师”黄飞鸿 , 相信很多人也对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中黄飞鸿举狮头打斗的精彩场面印象颇深 。 历史上 , 出生于广东佛山的黄飞鸿武艺高强 , 精于医术 , 也的确擅长舞狮 , 有广州狮王之称 。
佛教|《雄狮少年》背后的文化交流与变迁
文章图片

佛山黄飞鸿纪念馆的参赛选手在2016年的狮王争霸赛中 新华社供图
木棉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无论是作为背景存在 , 勾勒出岭南的独特风景 , 还是作为掉落在少年手中的“英雄花” , 暗中推动剧情的进展 , 枝干高昂耸立、顶部花朵如火的木棉在《雄狮少年》中成为了一个重要意象 。
木棉是广州市的市花 , 又称红棉 , 花较大 , 色橙红 , 在岭南一带颇为常见 。 城市的街道两旁经常种植着木棉 , 春天来临时 , 木棉盛开 , 高大粗壮的树干巍峨入云 , 红花满枝 。 还有的木棉生长在山坡上 , 远望过去 , 独树入云 , 枝条伸展 , 韵致浑然天成 , 是岭南风光中的一大胜景 , 人走在街上 , 有时也的确会被木棉花砸中呢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