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雄狮少年》背后的文化交流与变迁( 三 )


木棉最早见于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西汉时 , 南越王赵佗向汉帝进贡“烽火树” , “高一丈二尺 , 一本三柯 , 至夜光景欲燃 。 ”据说此烽火树即木棉树 。
最早称木棉为“英雄”的是清代的陈恭尹 , 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 , 壮气高冠何落落” , 因为木棉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 , 所以树冠总是高出周围的树群 , 以争取阳光雨露 , 再加上它火红的花朵 , 寓意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 这也与《雄狮少年》的主题十分契合 。
除了外观上的宏伟 , 木棉还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植物 。 粤人以木棉为棉絮 , 做棉衣、棉被、枕垫 , 唐代诗人李琮有“衣裁木上棉”之句 , 宋郑熊《番禺杂记》亦载:“木棉树高二三丈 , 切类桐木 , 二三月花既谢 , 芯为绵 。 彼人织之为毯 , 洁白如雪 , 温暖无比 。 ”木棉花还可以做药 , 每逢春末采集 , 晒干 , 经拣除杂质和清理洁净后 , 用水煎服 , 可清热去湿 。
作为一个常年在外漂泊的广东孩子 , 当我跟随《雄狮少年》的镜头在广东小城的街巷中游走 , 听着熟悉的口音 , 看见儿时的回忆“醒狮表演”、村口的大榕树 , 还有木棉在山坡上如火盛开 , 颇为“燃炸”的剧情之外 , 它们也共同勾起了我的乡愁 。 (作者 路宗)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