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意思是“把真实的视为假的,时间久了假的便成了真实的 。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 , 那捏造的事实终将还是虚幻的 。”
浅品《红楼梦》中的对联文化!
说到四大名著,影响最为深远的应该是《红楼梦》了 。一纸红楼梦,千秋血泪篇 。虽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也是欧洲文化难以企及的巅峰之作 。
但也有人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红楼 。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文中写男女情爱居多,也许是因为怕“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误导了孩儿们 。
总之,家里的男娃儿从来不爱读红楼,我们也就没有勉强 。但《红楼梦》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决定了它是N多次语文考试的考点 。
于是乎,无奈也好,被迫也罢,娃儿还是偶尔翻了翻家里那本红楼,并对《红楼梦》中的对联文化进行了浅要的理解与赏析 。姑且以下文纪念之 。
众所周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小说之一,在文学价值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其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涉及当时的诗词歌赋、戏曲、谜语、饮食、服饰、园林等等 。
在这花团锦簇当中,一些精妙绝伦的对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什么意思】首先是这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 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意思也很简明直白 。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幅对联在文章中的出处 。
它出自于《红楼梦》的第五回,当时是宝玉困倦,想要睡觉 , 一帮人将他伺候进了屋子 。宝玉一进屋,就看到墙上画着“燃藜图”,就是让他勤奋学习的画,心中已有不快 。
接着又看到了这副对联,赶紧叫着要出去 。我当时看到这儿很不理解:宝玉不喜欢科举,又不乐意苦读,对那幅画反感是自然的,可这副对联又惹了他什么呢?
现在想想,对联的意思就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
我想,这在宝玉的眼中,很有可能就是叫他践行老于世故的滑头主义,利己主义,学会明哲保身,善通人情 。
的确,在《红楼梦》中所描述的社会,每天都充满着尔虞我诈 , 笑里藏刀,宁国府里有这样的对联也是很正常的 。
从此也可以看出宝玉不喜仕途的性格,看来曹雪芹传世之作的确不是浪得虚名,每一个细节都能窥见全篇的谋划 。
然后是这一幅“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意思是“ 把真实的视为假的 , 时间久了假的便成了真实的 。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捏造的事实终将还是虚幻的 。”
这幅对联是在全书的第一回太虚幻境中的对联 。这句话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写神仙居住的太虚幻境,毕竟仙境这种东西是虚无缥缈的,说它是真的也行,说它是假的也行 。
那么如果人们对于现实的清白与污浊 , 善良与邪恶一律不分,这所谓的太虚幻境也可以是真实存在的,贾宝玉和这块“通灵宝玉”在尘世中的爱恨情仇也都可以是假的 。
说到底 , 真假虚实是一种相对的关系,真中有假 , 虚中有实,这也许就是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意蕴 。
除此之外,我还有我个人的猜想 。这幅对联能放在全书开篇 , 一定有它深刻的含义 。
我在想,这会不会是曹雪芹对现实发出的一声深沉且无奈的叹息?
当时的清朝,封建制度腐朽不堪,濒临崩溃 , 当权者却仍贪图享乐,纸醉金迷 , 曹雪芹自己目睹了这一幕幕的丑剧,又无力进行拯救,只好将自己的观念藏于这一本红楼的嬉笑怒骂之间 , 聊以安慰 。
事实上,曹雪芹也借这幅对联提醒我们:不必将这本书看得如此高深莫测 。
我们不需要从中找到什么精妙绝伦的语句,什么惊如天雷的救世之道 , 只要能在饭后茶余想起这本传世之作,然后会心一笑即可 。正如贾宝玉一般,凡事不必太执着 , 太执着会丧失人生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