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1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 , 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 , 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
2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⑵远:远自 。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 , 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上一句 江入大荒流的上一句是什么】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
3赏析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 。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 , 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 。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 , 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 , 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 。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 。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 。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 , 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 , 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 。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 , 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 , 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 。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 。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 。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 。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 , 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 。这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 。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 。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 。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氪蠡牧鳎吹帽普嫒缁?nbsp;, 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