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8篇传统文化600字作文热点素材

文化符号:汉字

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8篇传统文化600字作文热点素材

【名作链接】
杏花 , 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 , 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也好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雳,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材料讲析】
《仓颉造字》《语言的演变》
1.汉字与爱国情怀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 。战争时期,一个被侵略的民族,往往会被剥夺学习和使用本国语言的权利 。因此,汉字作为一个民族沟通交流的工具 , 更体现了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可和对国家的爱 。
2.汉字体现民族性格 。汉字“横平竖直”,这是每个初学汉字的人都知道的要诀 。中国字讲求四平八稳,这正体现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沉稳和大气 。细细解读汉字,不管是象形字还是形声字 , 笔画里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经历,蕴涵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
3.汉字与传统文化 。汉字,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 ,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 。从《诗经》到元曲,从戏曲到流行歌曲,中国人以汉字记录着自己的发展史 , 也记录着这个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 。每一首唐诗,都是汉字奏响的绝唱,每一句唱词,都是汉字表达的心声 。
4.汉字形体与性格的联系 。通过书写汉字,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你信吗?欧阳询行事端庄谨慎,于是行楷书严谨工整 。唐伯虎为人风流倜傥,于是其字丰润优雅……别怀疑,汉字,就是这么奇妙!
【佳作展示】
01
哭泣的仓颉
我一直坚信,语文是天国的水 。据说 , 文字是由黄帝命仓颉造的,那么,说语文乃至文学是由仓颉造的也不为过 。最早的文字是祭祀用的,这就使语文沾染上神圣的气息 , 成为天堂的声音 。请注意,我所说的语文,是具有净化人心作用的文字精灵,不是束缚或者说陪伴了我九年的语文教科书上的辞条 。
抚着书脊,文字就在身边“麦斯威尔”的雾气氤氲中染上甜香 。时间在手指间似水流过,我乘着文字的翅膀,在空气中捕捉每一丝感动:忽而是屈原的《天问》悲慨的泣声 , 忽而是曹操《观沧海》激昂的余韵,忽而又传来曹子建在洛水边赞叹“皎若太阳出于朝霞,皓如芙蓉出于清波” 。突然,又听见杜甫对公孙大娘剑舞的描绘:“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语文,该是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感叹,是陆放翁的“身在天山,心老沧州” , 是杜工部的“丛菊两开他日泪”!语文,是精灵!是伟大!是天国之泉……
似水流年,白驹过隙,精灵,变了 。
如今的语文,不是悸动 , 而是方格纸,是主谓语,是依附在皮肤上的咒语,连细胞的生长都被扭曲 。不见了“几处云龙飞舞”,唯有语法束缚;不见了“水草牵风翠带长”,只剩写崴了的作文样式;不见了《家》《春》《秋》的暖意 , 只有老师不断唠叨的“中心意义”……
神的精灵?。∧阄稳绱瞬咨!?
如今的语文,没有维纳斯“不完而美”的意境,没有圣马丽亚般的神秘,它被语法、文体、结构所代替 。语文,不仅仅是分析一个句子的主、谓、宾,不仅仅是一个词到底解释为“回来”还是“回归”,不仅仅是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仅是为一个说明方法的好处费上半天劲 。语文,应该是自由 , 是每一句都不需抽取时态、语法 , 是自由地写出所要说的 。语文,是上帝眷顾的 。
空气中弥漫着死尸的味道 。语文已被击打得千疮百孔 。
又有一本叫《版语文》的书被炒得火热 。
又出了一本权威教辅名唤《语文语法全览》 。
老师又向我们推荐应付中考的书籍 。
刹那千年,我仿佛成了造字的仓?。诶返氖致房诒牛?一滴泪滑下……点评:国学之美源于汉字之美 。仓颉是汉语创造者,也是传统语文伟大而神圣的象征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 , 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作者还引用陆游等人的诗作表明了语文的真谛:“是精灵!是伟大!是天国之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
针对弊端 , 文中痛下针砭 。语文的真谛在于传情,在于言美,但在功利主义的摧残下 , 语文日益失去了往日的灵性,“连细胞的生长都被扭曲”,岂不令人痛心!作者将理想与现实相对比,笔调感伤 , 对比鲜明 , 凸显主旨,也发人深思 。
02
给汉字的“情书”
亲爱的汉字:
您好!我是你忠实的粉丝,可以说,我非常非常爱你 , 每天都在想你,描绘你 。从而,我要写一封情书给我最爱的你——汉字 。
从我出生开始,我就爱上了你,可谓是对你一见钟情 。与你接触,与你谈笑风生,与你学习,我非常快乐 。在我眼中,你具有无比的魅力,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你的美,在名家的笔下 , 你的魅力可谓是绽放到了极点 , 不能不令我销魂 。
在书圣王羲之的熏陶下,草书的你浓纤折衷 , 行书的你遒媚劲健 。在颜真卿的渲染下行草遒劲秀挺,庄重劲美 , 气势雄厚,楷书端庄雄伟 , 气势开张 。在欧阳询的指导下险劲而又平稳,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在柳公权的培育下,体势劲媚 , 爽利挺秀 , 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唐伯虎的描绘下圆转遒丽,丰润优雅 。在豪情的苏东坡笔下,酣畅淋漓,纵逸豪放 。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笔下,摇曳多姿,诡谲有致 。在刘墉的感染下 , 略作柔婉,精华蕴蓄……那么多的人因你而出名,那么多的人为你而折服,我一个柔弱的平凡女子,能不被你的魅力所折服吗?
历经万代的沧桑,你依然极具魅力 , 古风依存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到草书再到楷书最后到行书,你在先人的渲染下历经万般变化 。无论是哪个时候的你 , 我都爱你,爱你的变化多端和美丽的身躯 。
虽然你不是“S”形的标准身材,可是你的身材不仅令中国人销魂 , 也令外国人折服 。田字格里 , 方方正正,突显中国人的方正 , 正气浑然,正义凛然 。笔画之间刚劲有力,露出结实的臂膀,突显中国人的豪放强壮,坚强不屈,非凡的毅力 。你脸上那神秘的面纱被揭开 , 笔捺之尾显露你秀丽而又妖娆的一面,描绘了中国美丽的山水情调,一丝丝温柔的抚摸,实是令我销魂?。?
何日无你?何处无你?在学校,在街上 , 在家里 , 在公司,在车上,在商场,在书里……每个角落都有你的身影 。脑海中时时浮现你的身影 , 挥之不去 。因为,我把你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刻在了心里 。
我每天都在描绘你,想象着你 。家里已没有了白纸 , 只因为 , 我在纸上画满了你,变化多姿的你 。给我上万张白纸,我也能在全部的纸里画写满你 , 你令我每一刻都在描绘你 。只要给我一支笔,一张纸,我就能把你画在纸上 。画满你的纸,我从不丢弃,只会找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好好地一直珍藏着 。
寂寞的夜晚,只要想起你 , 我就不会孤单 。我的梦里 , 每次都有你 。我想,只有在梦里,你才会真正的只属于我一个人,那种幸福的感觉亦是无法言语的 。我的书中有你,我的文章中有你,我的这封情书中更有你,我的生活中总是有你 。
没有你 , 我真的会疯掉,放弃一切去寻找你,去一切可能有你的地方找你,直到找到你为止 。有你相伴的日子我不再孤单,我的生活充满了色彩 。我不想再用过多的语言来描绘,写了那么多,就只想告诉你:我真的真的很爱你!
爱你的××
××××年×月×日
点评: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 , 作者在此选择了“汉字”这一具有典型中国文化内蕴的事物着笔,由点及面,又联系到了书法、文学等由汉字构成的传统文化,视野宽泛,素材运用灵活自如 。更难得的是,作者讲汉字的形象特征与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和面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这种在积累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对素材的联想、迁移、组合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文化符号:民间传说
【名作链接
相传很早以前 , 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谈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材料讲析】
《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迢迢牵牛星》
1.关于幸福 。如何理解幸福?牛郎织女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见,全年里其他的364天都要忍受孤独,他们幸福吗?这个故事流传了上千年,至今他们仍然隔着银河相守 。于是,我们明白,“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对相爱的人们来说,那种期盼就是一种幸福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比如你有一个尚且未能实现的理想,而你执著于这理想,这执著就是你的幸福 。这种期盼与执著中的幸福虽然带着苦味 , 但那苦中的一丝甜却更加迷人 。
【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8篇传统文化600字作文热点素材】2.关于星空 。星空中不仅藏着美好景致、天文知识、个人思绪、好诗好词 , 也藏着浪漫的传说 。银河是夏日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带 , 而每看到银河就会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 。
3.关于愿望 。穷困的青年遇到美丽的仙子,并且结为伉俪,这在现实中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对大多数困顿的青年来说,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文学故事往往使我们内心深处的愿望得到补偿 , 可以给我们以安慰,但是要使愿望成真,却要付出真实的努力 。
【佳作展示】
01
幽夜
我,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女孩,总会在夜里望着那满天的星星幼稚地笑 , 傻里傻气地听着风声……
这样的一个夜晚星星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一点,两点……就像一个个淘气、幼稚的孩子的眼睛 。银河像一条白绸子横贯天空,小时候听外婆说在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只有在每年的“七夕”相会 。在那一天,地上的喜鹊都被召到天界,为他们搭起一座“鹊桥” 。今天正是他们相会的日子,突然一颗流星在天上划过,似火焰,似闪电,一瞬间便消逝了 。我想这流星就是天上的信使,为星星传递着无数个美丽而神奇的消息 。
不知过了多久,月亮像个害羞的姑娘才从云朵的后端探出半个脸,偷偷地瞧着人间,而先前那些活泼得像孩子一样的星星也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使人只能看到一个飘渺的影子:有的闪着眼睛,躲在一个角落里偷看着什么,有的像调皮的男孩,扮着鬼脸,不停地挤弄着小眼睛 。而我却没有见到牛郎织女星,他们也许躲到一个地方悄悄地说情话吧!慢慢地月亮终于从云端露出整张脸来,满盆清辉,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美丽 。
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大地成了银白色的世界 。一时间星星都害羞似的躲了起来,只有一两颗大胆的星星仍勇敢地站在天幕上,我想它们也许是与月亮做伴也许是与月亮媲美 。总之这一切似乎在梦幻中,显得那样幽静和神秘 。万物似乎睡了一般,听不见一丝风吹草动 。
夜静了,我惊异地发现,那天空中零零星星的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多迷人!在那深蓝色的天空中 , 悬着半明半暗的星星 。它们与月亮把光都给黑夜 , 那幽静的光似乎是黑暗里唯一的生机 。
就这样一个柔柔的夜!美丽!
点评:这是一篇写景的佳作 , 作者恰当地引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 令幽夜的星空更加神秘而浪漫 。而这种关于外婆讲故事的回忆,也给幽夜增加了一份来自心底的温馨 。“今天正是他们相会的日子”又于不经意间点出了文章写作的时间 。一个传说的运用,竟然一举三得,使这篇写景之作拥有了更多景外之意,令人赞叹 。
02
在记忆深处消逝
从小听大人讲“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看纸鸢飞翔于蓝天的动人画面 , 听“贵妃醉酒”的京剧片段……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此清晰地刻在我的记忆里,仿佛是一篇铭文,心灵上毫无保留地接受着东方文化的洗礼 。
而如今,我却更陶醉于“亚当夏娃”的飘逸浪漫 , 更迷恋于奥斯卡金奖的雍容华贵,也更沉醉于迪斯科的动感十足……在某一个角落,被遗忘的文化在不知不觉地搁浅,我欣然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深沉韵味 。
有一天 , 当我猛然想起在那个忧伤的江畔,屈原饮恨投江,今天我们用龙舟去悼念,在那个繁灯的夜晚,我们吃着粽子品味过去的时光……我才意识到,记忆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不经意间离我而去了 。
看着圣诞节张灯结彩,看着情人节浪漫温馨,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麦当劳、肯德基,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悲凉 。不知道有谁还能静静的聆听“牛郎织女”,有谁还在兴致勃勃地赛龙舟……传统文化的消逝,恐怕感到悲哀的不只是我一个人,但愿岁月的长河冲不尽她的繁华 , 还留给后人一片天空 。
我们丢了什么?
又是一年春柳绿!在这个如此现代的时代里,又有多少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许 , 更多的是哼着“我的心太乱”,跳着迪斯科在狂欢吧?
中国文化?已经在慢慢被人淡忘了吧!如今,端午节的龙舟,依旧在划么?清明时节的行人 , 依旧断魂么?故乡里的社戏 , 是否还在演呢?中秋节的亲人,依旧会团聚吗?或许已经淡忘了吧,那什么渐渐浓了呢?圣诞节的街灯 , 彻夜明亮;情人节的鲜花卡片,到处飘香;麦当劳这个异族家伙,也在中国安了家,买了新房……或许异国文化的魅力的确巨大,但一个中国人不应当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吗?吸取国外文化,却怎能以牺牲本国文化为代价?我们怎能丢掉自己而去学别人呢?
又是一年春柳绿!但愿此时的人们少扮些牛仔,多穿些唐装;但愿此时的国人少听些流行,多看些京剧;但愿此时的孩子少听些“亚当夏娃”,多听些“牛郎织女”!
点评:作者通过强烈对比,巧妙地将中西方文化做了一次小小的碰撞,在深味中 , 引出一个沉重的话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正在迅速消逝的现实 。“牛郎织女”正在被麦当娜所取代,不知道有谁还能静静地聆听“牛郎织女”,有谁还在兴致勃勃地赛龙舟……作者列举的事例典型,让人震撼,发人深省 。

文化符号:民间工艺
【名作链接】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 。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随后手一停 , 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 , 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摘自《俗世奇人〈泥人张〉》
【材料讲析】
《核舟记》
1.传承文化,美化人类家园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了许多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泥塑艺术,是这些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支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传承它们 , 不仅有助于辉耀人类文明,而且可以装点美化我们的家园 。因此,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2.弘扬传统 , 古老文化发春华 。传统节日 , 是我们民族的古老文化之一 。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人类文明 , 推动了民族进步的车轮 。这是我们民族为世界留下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子孙后代的我们 , 不仅要保护好这些遗产,还要发掘它,弘扬它 , 利用它丰富我们的社会,促进我们进步 。
【佳作展示】
01
捏彩泥的老爷爷
在语文课本上得知有个叫“泥人张”的老前辈,捏泥人的手艺相当精湛 , 但一直无法亲眼瞧见 。“十一”期间看了一位老爷爷的彩泥手艺,才深深体会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
老爷爷看上去早已过了古稀之年 , 但身子骨却很硬朗,他坐着个小马扎在路边支起个小摊,上面插着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的彩泥作品,煞是好看,吸引了不少围观的人们 。只听得围观者你一言我一语地赞叹着一件件杰作,好奇地睁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
老爷爷可奇怪了,一言不发,价钱只写在一个小木板子上,旁边放个铁罐,这是什么意思?。坷弦凳斓啬贸鲆豢椴誓啵唤舨宦啬罅似鹄?。据说这些作品的原料居然是上了色的糯米制成的,这可真是太神奇了!这时,围观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 。个个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在手中不停变动的彩泥 。那彩泥是从一个小铁盒中拿出的,揪下一点,放在掌心搓成条 , 滚成圆 , 撵成片,在一阵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地操作后 , 一件作品又诞生了 。这是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妮妮,虽然不过六七厘米,但有板有眼,栩栩如生,引得旁边人的们一阵阵叫好 。
这时,老爷爷开口了:“这些小玩意儿啊 , 定型后三五年都不会裂开,老祖辈传下的手艺不能扔了,但咱也得与时俱进?。≌庑└M蘧褪俏依贤纷佣园略嘶岬淖8A耍 闭庖环安┑昧嗽诔∷腥说恼粕秃炔?。
接着才知道 , 原来看好哪个作品,就把钱扔在铁罐子里,带走就行了 。老爷爷不是为了靠这个赚钱,而是真心希望捏彩泥的手艺可以传承下去,不会被人们遗忘 。后来,老爷爷还说如果真能那样,他也死而无憾了 。
过了几天,老爷爷就走了 。应该是到别处去传扬这种民族精神了 。有了新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这种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手艺绝不会消失,它们将越来越红,越来越火 。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将会在华夏大地的每个角落里生根开花!
点评:这是一篇写人的佳作 。作者抓住了捏彩泥的老爷爷“热爱传统手工艺”这个特点,将写人与写文化融为一体 。文章由课本中关于泥塑的内容引起对“十一”期间见闻的叙述 。然后由远及近地重现这个老手艺人在街头捏彩泥的景象 。最后又借人物的语言,表达了泥塑这种传统工艺技术的精湛,以及对保护这种民间工艺的美好愿望 。
这篇文章既可以说是借刻画人物展现了文化,也可以说是将文化元素融入了人物刻画 。这种对于文化素材的活用方法值得参考 。

文化符号:风土人情
【名作链接】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 , 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 。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 。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 。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 。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 。其实满够了 。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 , 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 。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 。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 。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 。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摘自萧乾《吆喝》
【材料讲析】
《端午的鸭蛋》《端午日》《鼓声》《云南的歌会》《清明》《土地的誓言》
1.文化无处不在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 。吆喝声中包含着语言的艺术,包含着饮食的文化 , 包含着交际的技巧……生活中的我们,要善于观察与思考 , 会从最普通的吆喝声中品味文化的厚重与多彩 。
2.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 。尤其是随着岁月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
3.创新就是很好的传承 。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 。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 , 有夸张的……而现在广告、肥皂剧、文艺节目中的大呼小叫,又有哪些能让人印象深刻呢?没有创新,就没有个性 。
【佳作展示】
01
京味吆喝何处寻
北京话语速快,连音卷舌音多,略显絮叨又不乏亲切,在音色上可以归为“油润”一类:口儿甜,沙脆 。
最近的天坛公园,还能听见“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找到在祈年殿西门下集中晨练的一大群人 , 而这里的吆喝已经成为他们的练声曲了……可那份纯正的京味吆喝,那份人文的、历史的以及人们生活习惯、观念的规矩难道“科学”不起来了?就算是当今的北京人,也不容易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话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 。不过现在,京味儿叫卖“吆喝”已经进入了专家论证阶段,下一步将汇集整理各种胡同叫卖曲谱、录制现存表演老艺人的吆喝绝段 。
萧乾的《吆喝》中写道“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文中说,“一到夏天 , 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 。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多么令人神往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我们也只能神往而已了 。萧乾老先生还谈到了卖柿子的简繁两种吆喝:“简单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 。其实满够了 。”而冬天呢,那时的人们也别有一番滋味——“葫芦儿——刚蘸得”出场,还有那“烤白薯哇真热乎”,诱得萧乾“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 , 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可惜的是,当年的多彩生活,现在已经变得单调许多了 。
现在,人称“京城叫卖大王”的老人臧鸿从小听着吆喝声长大,趸过蔬菜,卖过报纸 , 行遍天桥、厂甸,由于对生意人的吆喝格外着迷,他特意记下自己所听到的印象深刻的各种吆喝100多种,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后来还拜了天桥的民间艺人为师,此后其吆喝成为才艺绝活,被老舍先生夫人、徐悲鸿弟子胡?青先生称为“京城叫卖大王”并题匾相赠 。可臧老爷子也直发愁 , 孙子不爱学吆喝找不到传人,他一直以来在所居住的东花市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 借着时不常地去教教孩子来两句纯正北京话的音儿,而这胡同里出来的吆喝才是北京地道的母语 。
臧爷也说:“叫卖声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 , 发音不准确的叫卖声其实是在败老北京吆喝声 , 别人轻易不敢叫卖,一是没有生活,二是没有成套的词,三是没有好嗓子 。有些自称的叫卖王都不正宗,都没有真实再现老北京的原汁原味,要想全面推广吆喝声,还是要有体验 。这是生活中来的 。保存叫卖声比较困难,现在有很多人打我的主意,我在地坛庙会、唐装节、大兴西瓜节、媒体上露面,主要是让大家见识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 。老北京叫卖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再不抢救就永远失传了 。”
然而 , 臧爷住在首都机场附近的温榆河边,进一趟城要坐两个小时公交车 。每次表演叫卖 , 口干舌燥,累得不轻 。可老爷子说了一天 , 老也停不下来,因为观众围着不散 。虽说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录了音,可像这样的老爷子还能说多久呢?
点评:作者写的是对吆喝声中所包含的文化的思考 , 在当今社会,有那么多的超市 , 有那么多替代吆喝的扩音器,吆喝声似乎可有可无了,吆喝声的消失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作者,从中看到了某种文化的迷失,并引用萧乾《吆喝》中的句子,表现四处充满吆喝声的生活的多彩,用“臧爷”的例子表达了为吆喝声即将消失而感到惆怅的心情 。作者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将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
文章的语言也颇具“吆喝”的韵味,多处使用独具特色的京味语言,而且贴切自然,毫不做作 。
02
我看“吆喝”
在电视上见过北京的一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 。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 。后来读到萧乾的《吆喝》,在沉醉于萧乾比北京的吆喝更具韵味的语言的同时,也体悟到,这看似简单的吆喝声中竟然包含着这么大的学问 。
吆喝也非北京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 。我的爷爷曾说,五十年代他在徐州 , 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 , 声声入耳 。父亲的讲述让我好不神往 。我想这其中的韵味,怕是不亚于萧乾《吆喝》里的正宗北京吆喝——“树熟的秋海棠”“喝了蜜的大柿子”“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吧?
一次,陪爷爷散步,在一个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叭吆喝“臭豆干!”爷爷听了摇着头说:“没那味儿了 。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儿一样 。现在要想再听,只有去听相声了 。”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的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 , 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 , 受到艺术家的青睐 。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 。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戗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 。这富有个性的吆喝声里 , 的确隐藏着某种比吆喝声悠远得多的东西 。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 。而时下有些艺术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 。不信?你打开电视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视星……众多的星星艺术家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我爱”“用了真的好舒服”“谁穿谁精神”“实惠 , 看得见——不到一块钱”……都什么味儿?空有吆喝的架势,完全没有了吆喝的味道 , 真是可悲!
现在的市场上,四季叫卖的货色仍然是不同的,而吆喝声却相同了 , 全被简易的、可以录制声音反复播放的小喇叭替代了,而人们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
点评:本文由一个电视栏目中的“吆喝大王”入笔,联系生活,阐述对“吆喝”的思考,娓娓道来,畅达自然,一步步将读者的情感与思考引向深入 。文中多处使用对比,如北京的吆喝与徐州的吆喝的对比,现在的吆喝与曾经的吆喝对比 , 平凡的小商小贩的吆喝与电视节目、广告中的“吆喝”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阐发了自己对生活、对文化、对创新等深刻问题的思考,也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