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是对“逆境”的执着 。
选自《三宝论·法宝论》 , 明贤法师著
“嗔”是什么?并非只有发脾气才是嗔心,“嗔”是对“逆境”的执着 。
我们经历过很多逆境,尤其是上过学或正在上学的人,如果读书不太顺,感觉天天都是逆境,天天执着 。不太欢喜,不太顺心,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不愉悦的心理过程使处境成为“逆境” 。逆境产生后,不喜欢它,想排除它,又排不掉 , 可还是想排除,又排除不了……这就是执着 。这种对逆境的执着就是嗔心 。
对照自己,人的嗔心实在是太容易生起 。很多人立下了宏图大志,努力过程中咬牙切齿,捶胸顿足 , 以为那是伟大的抱负,但心中这种执着与不适意的过程,依然是嗔心 。
嗔心中的问题太大了 , 平日不是嗔心的时候太少了 。
比如现代家庭的夫妻冷战 , 冷战过程中的心全部是嗔心 。不管说话大声还是小声,不管行动报复还是不报复,心都是一样的,一直将这种生活氛围当成逆境来执着 。自己觉得是逆境,对方也觉得是逆境,彼此都不放过 , 相持到底……
总而言之,都在“嗔”的状态中向下延续 。心中有跳出的欲望 , 行为上却已安排了一场冷战,尊严要求自己必须得“坚持”下去 。冷战是让人丧失功德最为严重的心理行为,对心态最为不利 。
如果对于“忍耐一件事的意义”进行思考——即便有人做错了事,思考“该忍还是不该忍”的过程也全是嗔心 。
打个相近的比方 。有人曾纠结:“佛教非常好?。∥曳锤囱啊⑺伎己艹な奔浜?,觉得自己也适合出家,也没什么负担 。我该出家还是不该出家呢?”其实,当你还在想该不该出家 , 恐怕已不可能出家 。你也不用再想这个问题了 。
嗔心在人的心性中也有同样性质:如果还在考虑“该忍还是不该忍”,那已经是嗔心 , 已经是在执着逆境了 。认为“应该嗔恨他”,“应该讨厌他”,心中想着“要报复他”,对这些想法产生执着,认为想法是合理的,并且越想越来劲……“自己的想法是合理的”这一判断也是嗔心的现行 。
应以正思维遮止对于逆境的执着 。若问:“连执着逆境都是嗔心,那立志做一件事情,遭遇的困难都是逆境 , 咬牙切齿,发挥钉子精神,一定要挺过去 。这种考虑都算嗔心吗?”确实是,这些都是轻重不同的嗔心 。
那怎样考虑才是对的呢?离开“嗔”的考虑是对的 。
如何考虑才能离开嗔心呢?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这是有道理的 , 它让人不要处于嗔心的范畴之内 。君子与小人之分别就表现在对一件事,即便是正确的决策,是用什么心去保持这种决策成果 。我们的用心,不要将它处理成逆境,总想着这不合适、那会担心,这也放不下、那也丢不开,这就成“小人常戚戚”了 。我们要用“君子坦荡荡”的方式 。
“尽人力、听天命”,这是现代人修行的智慧 。将理论上可运用的环节都用进去了,事情的成败就不是我们应该天天牵挂的了,这样不就“坦荡荡”了吗?
【“贪嗔痴”三毒中的嗔是什么意思?真相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