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 ” ,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 。阆中是川北灯戏的故乡 。
2006年5月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6月8日 , 四川省南充市川北灯戏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
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当地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 。其表演十分接近生活,给人以诙谐通俗的感受,唱词质朴健康 , 没有固定的程式套子 。
再加上川北灯戏舞蹈性很强 , 有“无跳不成灯”之说,因此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并且,灯戏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地灯是以歌舞为主,有的也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天灯则是以故事情节的戏为主 。
这样的地方曲艺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完全可以体现出川北文化的特点,所以小编认为 , 这种艺术形式也可以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 。
川北大木偶
说起川北大木偶 , 也是值得南充人骄傲的一种传统文化 。其实南充地区的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偶与京木偶,二者都是杖头木偶,但却很少有人听过京木偶 。
川北大木偶之所以盛名,则是因为它与其他大木偶相比 , 更加风格别具,颇有特色 。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无异 。
今年六月初,第二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在南充大剧院开幕 。南充原创大型木偶剧《丝路驼铃》闪亮登?。鹆斯谕饽九甲壹鞍谜叩墓刈ⅲ?并获得一致好评 。
2006年6月10日,川北大木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以川北大木偶为亮点、融合四川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编排的剧目,在省内各大旅游景点演出,成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 。
川北王皮影
川北王皮影是四川北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民间艺术大师王文坤祖孙八代相传的雕刻艺术和表演艺术 。王皮影的身高有1.5尺左右,雕刻精细 , 人物造型生动,色彩鲜亮协调,构图完整统一 。每件皮影,都可谓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
1988年川北王皮影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国际艺术交流表演赛 , 荣获“国际艺术金奖”,奥地利总统希斯莱辛格赞赏:“这才是真正的东方艺术” 。
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皮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王皮影的接班人一直没有放弃,并且不断的更新观念,继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
2004年前后,川北王皮影开始常驻阆中古城商业演出,在接班人王彪的带领下不断更新戏剧内容,并编创了古典、现代、迪斯科等不同风格的皮影戏,开创了皮影风格的新时代 。
2008年王皮影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王彪正努力把川北王皮影推向世界 。
川北剪纸
作为有形文化传承的川北剪纸,从形式、内容到用途,都有与全国各地剪纸不同特性和风格 。它既不同于北方剪纸的“天真浑厚”,也不同于南方剪纸的“玲珑剔透”,而是粗中有细,细中见粗 。
川北剪纸的题材广泛多样 , 飞禽走兽,五谷六畜,无不栩栩如生,令人遐思无穷 。其花样可分为吉祥如意图、翎毛花卉图、古今人物图、现实生活图等五大类 。
其技法和制作方法可分为阴阳套刻法、黑白贴刻法、暗刺排剪法、折叠剪纸法、双手撕法和火烧烫绘法六种 。
蛴蟆节
“正月十四送蛴蟆”是 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节目,流行于南充市几周边 。历经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 是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据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 , 后来有一位高僧指点,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 。于是当地乡亲就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 , 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 。
【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有哪些?你知道哪几个?】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户户扎“蛴蟆灯” , 送“蛴蟆瘟”的风俗便延续到了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