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三通”是哪三通?



人体有“三通”是哪三通?

中医问诊或者健康参考必须要关注到“三通”是否不通了


人体基本有“三通”: 大便通 , 小便通,微微汗出 。


病人、小孩、老人特别要留意这“三通”,以通为顺!


大便通代表的是肠胃消化功能正常、顺畅 。无论中西医 , 所有医生都应该重视这个指标 。如果一个患者多日发烧不退,并多日没有大便,这时应该考虑通便,大便通了烧自然就退了,不通再怎么折腾都没用 。发烧加上便秘这在中医来说属于阳明发热 。


对我们平常人来说,保持大便畅通也非常重要 。有些朋友两三天甚至数天才有一次大便,经常便秘,还以为是常态 。在中医来说,你这就是自己种下了重大疾病的种子 。保持每天大便畅通可以减少患重大疾病的几率!而每天大便畅通并不是靠吃药来维持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了 。特别是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小孩子也会少生很多病 。
小便畅通,属于水道畅通 。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 , 但中医对人体之水的认识更深一层,中医认为水是流动的,是需要循环的 。正常的人体水循环就像大自然中的水循环一样 。对人体来说 , 喝下去的水通过阳气的蒸发循环到达全身需要的地方,然后通过肺的沉降作用 , 降落下来,最后通过膀胱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故此,小便畅通代表的是整个水循环的畅通,涉及阳气的充沛,心、脾、肾、肺、膀胱等器官的正常工作 。


微微汗出,这在中医是很重要的指标 。《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意思是说 , 汗是人体的阳气加热蒸发身体的津液而形成的,就像太阳照在池塘上,水面上必然会有水蒸气一样 。从出汗的情况,我们就可以了解阳气和津液的关系 。中医讲究的是适度,过度出汗是不好的,它会导致津液的流失(津液是从血而化 , 故此汗血同源) 。不出汗当然也不行,出汗是调整人体体温的重要环节,比如风寒感冒就是寒邪侵害了人体正常的出汗功能 , 从而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 。微微汗出就是中医讲的适度,这代表身体的排汗功能正常 。


人体有“三通”是哪三通?

“三通”,在中医里面有专门的说法 , 叫做“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cuò)” 。古代人称汗腺为鬼门,开鬼门就是发汗;古人称膀胱为净府 , 洁净府就是通小便;去菀陈 ,表示的是去除人体的糟粕,也就是通大便 。中医的难懂,很大一部分就是难懂在这方面,如果没有认真学习过古文 , 确实不容易搞懂或者很容易搞错 。


人体的“三通”——大便通,小便通和微微汗出 , 这三个方面也是相通的 。比如,我们几天没排大便,就会发现小便颜色比较黄,汗也出得比较多 。故此,都市熊认为,每天保持“三通” , 就能减少很多得大病的几率,中医其实就这么简单 。


“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对于脏腑病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腑 , 即府也 。《说文解字》曰:“府,文书藏也 。”《玉篇》曰:“府 , 本也,聚也,藏货也 。”府,即库府,是藏货谷物之处 。六腑与五脏相比,多形态中空,功能以受纳腐熟水谷 , 传化精微,排泄糟粕为主 。故《灵枢 。肠胃》有“六腑传谷”之说 。《素问 。五脏别论》曰:“六腑者 ,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 , 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灵枢 。本藏》曰:“六腑者 , 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


指出六腑能传化饮食水谷,使精微转输入五脏,将糟粕排出体外 , 而不使之贮留 。故称为“实而不满”、“泻而不藏” 。即如《素问 。六节藏象论》所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 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素问 。五脏别论》亦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


人体有“三通”是哪三通?

由于六腑以传化饮食物,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具有“实而不满”、“藏而不泻”的功能 。因此,正常情况下,六腑须保持畅通 , 以有利于饮食物的及时下传及糟粕的按时排泄 。故曰:“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所说:“脏宜藏,腑宜通 , 脏腑之用各殊也 。”《类证治裁 。内景综要》亦云:“六腑传化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 。”


若六腑不通 , 则致饮食停滞,糟粕不泻,气机不畅,而见腹胀疼痛,二便不通等症 。如食积胃脘,则脘胀疼痛、纳呆不饥、恶心呕吐;胆腑不通 , 则胁胀疼痛、纳呆食少等;大肠传导不利,则致大便秘结、腹胀疼痛等;膀胱闭阻,则见尿少尿闭、小腹胀痛等;三焦气滞,气化不利 , 则见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等病症 。


因此,六腑的功能特点以通畅为要 。尽管六腑以通为主 , 六腑不通则为病,但若六腑通之太过,可引起各种病证 。如大肠传导太过,则见大便稀溏、便意频频;若膀胱通之太过 , 则见尿频、遗尿,或小便失禁等症 。因此 , 六腑当藏泻有度,太过或不及皆可引起相应病证 。


“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对于脏腑病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临床上,对于六腑病证,多用通利祛邪之法治之 。如食积胃脘,则治以催吐祛邪,或消食、导滞之品;若胆腑不通 , 则治以利胆通腑之法;二便不通者,则应用利尿,或通便之法治之 。


如见五脏实证 , 亦常用“脏实泻其腑”之法,泻其相为表里之腑,以达到祛邪已病之目的 。如心火上炎,则用清心利小肠之药,使心之火热从小便而去;若肺热壅盛、肺气闭阻者,则以通腑泻热、通利大肠之药治之 。当然 , 六腑病证亦有虚证,如胃气虚,膀胱虚寒等等 。因此 , 临床上对于六腑病证的治疗,不可拘泥于“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对于六腑的虚证 , 应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如此,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以达治病求本、调整虚实之目的 。


【人体有“三通”是哪三通?】腑以通为用,就是以通泻为其所喜,为其功能,为其正常!临床上 , 治疗中,都以疏通其功能,调畅其气机为根本!如胰腺炎和阑尾炎 , 都是用大黄为主药,活血泻下,使其疏通为关键!腑,泻而不藏,若瘀积 , 滞而不畅,疾自生之!若泻其瘀积,活其阻滞,以通为用,自然事有畅达,疾自有愈!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