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时间测量工具在古代 , 也有很多聪明人和能工巧匠设计了许多时间测量工具,列举如下:
土圭:
这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 。用杆子直立在地面上 ,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和影的长短来测量时间 。
日晷
这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
沙漏
沙漏的原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沙从一个容器均匀地漏到另一个容器 , 从而测量时间 。
铜壶滴漏
这是用一个在壶底部一带有小孔的小壶来盛装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从小孔均匀滴出,使铜壶的水位发生变化 , 从而计算时间 。
汉代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可以用来测量时间 。
宋代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也可以用来测量时间 。
文章插图
2、古代计算时间有哪些工具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 。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
圭表
“圭表”是一种依靠计算日影长度来计时的工具,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在地面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 , 南北放置测量表影的刻板叫做圭 。时间又被称为“光阴” , 意即太阳在地上留下的阴影,光阴一词就和圭表有关系 。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 , 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斗居世界第一 。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汉族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 。这样 , 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 , 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二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
日晷
在圭表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日晷”,又称“日规”,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还是以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 。日晷由一根晷针和一个刻有刻线的晷盘组成 。当太阳的方位变动时,晷针在晷盘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不一样 。古人根据长期的观察,确立了十二个时辰所对应的日影方位并以此来判断时间 。比如“午时三刻”指的其实就是日晷盘午时位置的第三个刻度 。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
圭表和日晷都是利用太阳来计时的方法 。但碰到阴雨天如何计时呢?古人发明了“漏刻”的方法 。“漏刻”就是利用水流的均衡性原理,在壶里盛水,通过观察壶上刻有时间的标尺(叫刻箭)位置来判断时间 。“漏刻”的方式由于不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在中国民间长期被广泛使用 。机械动力的计时器在中国古代也是存在的 。宋代苏颂在张衡发明的水运浑天仪的基础上改造完成的水运仪象台可以准确报时,并显示十二个时辰 。
月晷
是与日晷相似 , 用来指示时间的工具 。最基本的月晷是与日晷相同的 , 但只有在满月的夜晚才能正确的显示时间 。而因为月出时间平均每天延迟48分钟,因此假设有足够的月光能读出时间 , 满月之后指示的时间每天平均会快48分钟 。因此,在满月前或后一个星期 , 月晷指示的时间会与实际的相差5小时又36分钟 。比较高级的月晷会包括一张图表 , 显示如何计算以得到正确的时间,并且有转盘可以调整经度和纬度 。
刻漏
又叫做“漏壶” 。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 , 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 , 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 , 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
五轮沙漏
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 。《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 。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 , 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 , 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 , 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沙漏通过充满了沙子的玻璃球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 。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分钟 。
水运浑天仪
古代文献中有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鲜于妄人作浑天仪之说,但未提到它的结构 。
《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说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 。
《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 。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 。浑象每天转一周 , 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 。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 , 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水运浑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木人,(相关文物遗迹“商州铜佛龛”)用齿轮带动,一个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自动击鼓,一个木人每辰(合现在两个小时)自动撞钟 。这两个木人当然应该说是运用机械原理而制成的古代机器人 。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计时机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装置 , 是现代机械类钟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现的威克钟要早六个世纪,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 。
尽管这架水运浑天仪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便因铜铁渐涩,不能自转而进入博物馆了 。但是,僧一行和梁令瓒却以获得天文钟的发明权而永垂史册 。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说:僧一行和梁令瓒所发明的平行联动装置,实质上就是最早的机械时钟,是一切擒纵器的祖先 , 走在欧洲14世纪第一具机械时钟的前面;西方关于钟表装置是14世纪早期欧洲的发明这一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
水运浑天仪上刻有二十八宿,注水激轮,每天一周,恰恰与天体周日视运动一致 。水运浑天仪一半在水柜里,柜的上框 , 有如地则自然撞钟 。整个水运浑天仪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 , 又能自动报时,有二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做一百刻=0.24小时=14,4分钟)击鼓,每时辰(合现在两小时)撞钟 。这是世界上最早将擒纵装置应用于计时,比外国自鸣钟的出现早了六百多年 。一行等人的成就又超过了张衡 。(也是最早的报时机器人) 。
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 , 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
水运仪象台
为北宋元v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 。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 。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 , 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 。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 。
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世界史上继一行之后的重大创造的继续,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 。这是计时机械史上一项重大创造 。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新仪象法要》所载"天衡"图未绘出枢轮和装在枢轮上的受水壶,而书中的文字描述又仅寥寥数语:"枢轮直径一丈一尺,以七十二辐双植于一毂为三十六洪,束以三辋 。每洪夹持受水壶一,总三十六壶,每壶长一尺,阔五寸,深四寸 。于壶侧置铁拨牙以拨天衡关舌 。"因此对受水壶的结构 , 特别是它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推测,其中有一种方案采用了可倾式受水壶 。当枢轮圆周上接受注水的受水壶积水不到一定的重量时,左天锁挡住枢轮的一个轮辐 , 使枢轮不能转动 。当积水到达一定的重量时,枢权(重锤)不足以平衡受水壶重力时,受水壶围绕转轴向下倾转 。装在壶侧的铁拨牙压迫格叉和关舌下降,关舌通过天条带动杠杆,使天关和左天锁上提,枢轮得以转动 。转过一个受水壶后,格叉和关舌又上升,天关连同左天锁下落,枢轮的下一对轮辐又被挡住 。右天锁的作用是防止枢轮转动时回弹 。天权和枢权是两个平衡重锤 。天权用于平衡左天锁和天关的一部分重力,可调整天衡机构的工作灵敏度 。枢权用于调整枢轮转动一对轮辐时受水壶所需的受水量 , 即间歇运动的周期,从而校正计时的误差 。
香篆钟
香篆钟这种古代计时器鲜为人知 。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著书记载,香篆钟是一种于12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的古代计时器 。《狄仁杰断案传奇》中 , 也记述了唐代宫廷内用香篆钟计时的情形: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子 , 盘内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缭绕一圈盘香,焚熏后,根据盘香的烧没程度来计时,时人谓之“五孕祥云” 。
大明灯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了大明灯漏 。它是利用水力驱动 , 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 。因其造型似宫灯,又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为大明殿灯漏 。
除此外,还有油灯钟、蜡烛钟等计时工具 。17世纪后,西方更为精密的钟表传入 , 人们逐渐放弃了原有的计时工具 。在计时方法上,古人采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将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约等于14.4分 。隋唐时期发明了十二时辰计时 。西方钟表传入中国后 , 为适应24小时计时的方法,百刻制改为96刻制;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四刻 。
日晷,
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
月晷
是与日晷相似,用来指示时间的工具 。最基本的月晷是与日晷相同的,但只有在满月的夜晚才能正确的显示时间 。而因为月出时间平均每天延迟48分钟,因此假设有足够的月光能读出时间,满月之后指示的时间每天平均会快48分钟 。因此,在满月前或后一个星期 , 月晷指示的时间会与实际的相差5小时又36分钟 。比较高级的月晷会包括一张图表,显示如何计算以得到正确的时间,并且有转盘可以调整经度和纬度 。
圭表
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就开始使用了 。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斗居世界第一 。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汉族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 。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 , 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二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
刻漏
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 。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 。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 。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 。
沙漏
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 。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 。通过充满了沙子的玻璃球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 。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分钟 。
水钟
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 。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 , 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 。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 。自公元85年左右 , 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
在很古的时候,人们没有准确计量时间的工具 , 只是以太阳升降来判断时间的早晚,因此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语 。但是,中国到了周汉时期,就有了计量时间的仪器 。最早的计时器是一种水时计――漏壶,据《隋志》记载:“漏刻之制 , 盖始于黄帝 。”足见其出现之早 。
漏壶 日晷
另一种计时器叫做日晷,它是在圆形的石板中间竖立一根铁针,石板周围刻着时辰标记,随太阳的东升西落,铁针的影子就能指示出时间来 。元代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立的观星台,表高40尺,圭长128尺,重18吨,使日影长度读数可准到0.1毫米 。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存有日晷这一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 。
十六世纪中叶 ,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从教堂中的吊灯中受到启示,发明了摆钟,从此钟表就诞生了 。不过 , 当时钟表极其简陋,只有一根指示“小时”的时针 , 只有到了十八世纪才出现了分针,秒针是在十九世纪才出现的 。人们将一天分为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一秒钟就是一个平均太阳日的 1/86400 。
据你描述的情况来说,我们古代计算时间的工具有沙漏,还可以,根据太阳斜照的角度来判断
我可不是知道 , 我不工一1K
文章插图
3、古代计时工具叫什么?古代的计时工具叫什么表?
沙漏,日晷
古人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20分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 。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 。《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攻楚室……” 。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 。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
中国古代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 , 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日晷、水钟、沙漏
圭表、各种日晷、以滴水多寡来计时的各种水钟,还有沙钟、火钟、蜡烛钟、辊弹漏刻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经纬仪、浑仪等
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 , 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 。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 。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 ,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 , 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 。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 , 便于调整和修理 。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 , 均见于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 。图中“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 。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 。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 , 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帷⒗洹⑴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 。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岫榷钥搪┘剖本度的影响 。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已出土的文物中最……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1. 日晷,有日晷针盘组成 。晷针插在盘中心,晷盘上刻着表示时刻的分划 。太阳照射的针影投射在晷盘的分划上,就能指示出时刻 。
2.阴雨天和夜晚则用漏刻 。漏刻又称漏壶,包括下有小孔的铜壶和带有刻度的刻箭两部分 。水匀速流下,通过刻度观察水位变化,即可确定时刻 。
3.唐代僧一行发明了最早的自鸣钟,用漏水激轮,一日一夜转一周,29转多为一个月365转为一年 。同时装有2个木人,每一刻一击鼓,一个时辰(相当于一个2个小时)一撞钟 。
4.元代郭守敬也曾发明出不同声音的机械报时钟 。
5.民间更多使用燃香,蜡烛等计时方法 。
中国古代的计时器叫什么名字?
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创始时间不晚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2) 。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 , 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矗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 。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 。《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 。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
古代有哪些计时工具
我国古代 , 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 。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 。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 。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处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 , 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
古代的计时方法,用的什么计时工具
1、干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 , 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 , 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 。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
2、十二时段计时法:
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
【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古代时间测量工具】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 。“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
先说“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
《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 , 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 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 。”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
再说“点”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形状颇似小铜钟 。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 , 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 。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
4、漏刻计时法:
漏刻是古代的计时方法,“漏”是盛水计时器具,一般用铜制 。把一昼夜分一百份,每份即为一刻 。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课文中出现的“漏刻”时间词语已非本意,只要“更点”的代名词而已 。
《谭嗣同》中“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 。现代常用的“刻不容缓”“一时三刻”等词语中的“刻”意思就更虚了 。
文言文中表示很短时间的词语
俄而:不久,一会儿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世说新语〉两则》
遽:立刻、马上 。《察今》:“遽契其舟 。”
瞬息:一眨眼 。《活板》:“瞬息可就 。”
顷刻:一会儿 。《狼》:“顷刻两毙 。”
少顷:一会儿 。《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食顷:一顿饭工夫 。《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
卒:同猝”,突然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
倏尔:忽然 。《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
无何:没有多久 。《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未几:没多久 。《口技》:“未几 , 夫驹声起 。”
寻:不久 。《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
已而:不久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适:刚才 。《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
即日:当天 。《鸿门宴》:“……
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有哪些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 , 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 , 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 , 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 , 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
古代用来计时的工具有哪些?
古代计时工具包括日晷、圭表、漏刻、浑仪、天体仪、水运仪象台等
古代人们用来计时的工具有 , , ,等
日冕
滴漏
沙漏
水运仪象台
古人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圭表
圭表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定时器,根据《尚书?尧典》中记述土圭始于尧帝时期 。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 , 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它由两部分组成 , 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 , 叫做圭 。通过圭表古代学者测出夏至以及冬至,粗略判断出一年的长度 。而圭表的影响不单单是古代的计时,也包括了我们今天对于时间的称呼 。像是为何称时间为「光阴」 , 为何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
漏刻
圭表和日晷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 , 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 , 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 , 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定时器 , 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
浑天仪
用日光不方便,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也有不便 。这就促使了古代人开始制作一个极为夸张的 , 又极具野心的装置–浑天仪 。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 , 初步具备了机械性定时器的作用 。铜仪的两侧附有玉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 。壶上分别立著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 。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相联的瑞轮、荚,靠著滴水的推动,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表示著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历一般
文章插图
4、古代计时仪器有哪些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有日晷、漏、圭表等等,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现在 , 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古代计时仪器吧 。
古代计时仪器有哪些
圭表
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
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
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
漏刻
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现存于北
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
箭杆 , 箭杆上刻有96格 , 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
浑仪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
器 。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 。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
古希腊约早60年
太阳钟
在历史的长河中 , 天文学和计时学是相伴发展的,可以说有了天文学,也就有了计时学,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一样,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精确化的 。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太阳钟 。
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尚书·尧典”中记述土圭始于尧帝时期,即公元前2357-2258年,史学界认为“尧典”不是尧时写的,是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写 , 后经春秋战国(公元前7~2世纪)时儒家陆续补订而成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确定一年为366天 。到殷商时代(公元前1520~1030年)测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其干支记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
圭表
由于土圭的构造简单,不易掌握,所以逐渐发展为圭表 。“隋书天文志”将圭表的创造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3~519年)祖(祖冲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铜圭表,观测圭上表影的长短 , 测订时间 。但1965年江苏仪征东汉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铜铸的圭表,这说明圭表的创制和使用要早于记载几百年 。待到“元史·天文志”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都有详尽的记述 。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耸的观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了圭表 。明正统二年至七年(公元1437~1442年)在北京古观象台建造圭表 ,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并加以改进 。古代圭表是用来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四季划分和推算历法,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日晷
日晷又称晷仪,也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它与圭表的区别是:圭表的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历法等;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 , 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 , 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
“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 , 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 。“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 。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 , 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 , 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 。
中国太阳钟的历史上 , 指极表或指极针的发现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 , 而周汉之间的12时辰制是非常先进的,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已成为一种不变的时制 。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计时最准确的 。后经阿拉件人或犹太人将其传入西方 , 十七世纪时赤道式日晷风行于欧洲,人们称它为“二分式日晷” 。明末之后,中西各种日晷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种类之多 , 前所未有 。山西姚乔林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日晷制作家,其流派远播广东 。
总之,太阳钟横跨人类历史数千年,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 为社会的发展 , 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仅可以计时,而且能求得标准时间 , 甚至可以校对现代的钟表 。
日晷所测的是真太阳时或视太阳时,因为地球轨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倾角的影响,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是不一致的 。因此 , 不依靠太阳测时的方法成为事实,而且更为重要 。欧洲在十四世纪早期 , 机械钟出现以前,主要靠日晷计时,而中国对水钟或刻漏则十分重视,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机械钟表的诞生作了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 。
水钟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 , “漏壶” 。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 。中国的水钟 , 最先是泄水型 , 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 。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
从公元二世纪张衡的时代,到公元六世纪耿询的时代 , 使表演用的浑天仪和天球仪转动起来的水钟技术孕育了早期机械钟的出现 。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瓒发明了擒纵机构 , 这种装置实质上就是早期的机械时钟,早于欧洲六个世纪 。中国的浑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观测仪器 , 而本质上是时钟装置,因为从张衡的时代起 , 天文技术人员一直想做一种缓慢放置的齿轮,以便达到与天上的周日视运动步调一致 。
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瓒实质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皇室对设在宫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钟)感兴趣是毫不奇怪的 。
公元1088~1090年 , 苏颂和他的同事们在开封建立的水运仪像台是机械时钟和观测用浑仪的完美结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因此 , 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七个半世纪 。
香篆钟
水钟尽管是有发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广泛的领域进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其他较水钟更为准确的计时方法,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说,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种香篆钟于十二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 。荷兰高罗培著“狄仁杰断案传奇”中,记述了唐宫计时用的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盘子内梅花五瓣,各缭绕着一圈盘香,用以计时焚薰,称为“五孕祥云” 。
沙漏
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 。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 。通过充满了沙子的玻璃球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 。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分钟 。
古代计时单位是什么
西方古代计时器:
1.地平式日晷计时器(早期出现在古代希腊)
2.傅科摆计时器(早期出现在欧洲)
西方古代的计时方法:1.沙漏计时
古代计时单位有:
刹那、念、瞬、弹指、罗预、须臾 。
一刹那为一念 , 二十念为一瞬 , 二十瞬为一弹指 , 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
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 , 二十罗预为一须臾 , 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据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以24小时计的话 , 有480万个“刹那”,24万个“瞬间” , 1.2万个“弹指”,600个“罗预”,30个“须臾” 。一昼夜有1440分=86400秒 , 一“须臾”等于48分钟=2880秒 , 一“罗预”等于2.4分钟=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 , “一刹那”为0.018秒 。
文章插图
5、古代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是什么?日晷
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 。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
漏壶(漏刻)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 , 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
圭表
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 。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 。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