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哦 柬埔寨,这是什么歌?这个歌的名字是《不见不散》 。
歌曲歌词:不见不散,不见不散我会等你 与你走进这空间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我会等你 与你跨过这高山理想 或远在无边的远方还是已淡忘承诺 让我在无止地期待我只有活在 活在未来我已等到枯乾 但未感到绝望完全是因你 可以在旁我会奏着哀歌 替你点亮烛光你纵使一去 不再复返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我会相信 纵是风里飞花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我会相信 教我相信好吗理想 或远在无边的远方还是已淡忘承诺 让我在无止地期待我只有活在 活在未来我已等到枯乾 但未感到绝望完全是因你 可以在旁我会奏着哀歌 替你点亮烛光你纵使一去 不再复返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理想 或远在无边的远方还是已淡忘承诺 让我在无止地期待我只有活在 活在未来我已等到枯乾 但未感到绝望完全是因你 可以在旁我会奏着哀歌 替你点亮烛光你纵使一去 不再复返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
作者介绍:词曲创作者黄贯中:中国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Beyond的主音吉他手,其籍贯为广东省台山市 。黄贯中在童年时十分喜爱绘画并曾立志成为画家,中学毕业后就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类时因通过鼓手叶世荣的介绍而认识了黄家驹等人 , 并担任Beyond首次音乐会平面设计工作,其后更成为该乐队的一员;黄贯中除了弹吉他之外,也会不时担任乐队的美术工作 。黄家驹意外去世后 , 他与Beyond其他成员继续以乐队名义发展;Beyond解散后 , 他正式开展自己的音乐事业 。除了幕前演出,近年来积极从事幕后制作,成立自家制作公司 , 并为其他歌手创作作品及监制 。
根据视频上面标示的名字 , 根据字面直接翻译过来是,“跳舞我们跳舞” 。如果按照意译应该是“我们跳舞” 。
哦柬捕寨 , 这是什么歌?朋友!准确告诉你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不见不散》,是大陆歌手孙楠1998年演唱的歌曲(代表作),由张和平作词,三宝作曲,收录于孙楠1999年10月发行的专辑《南极光》中 。《不见不散》是孙楠的代表作之一 。该歌曲是同名电影《不见不散》的主题曲 。不见不散,不见不散我会等你 与你走进这空间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我会等你 与你跨过这高山理想 或远在无边的远方还是已淡忘承诺 让我在无止地期待我只有活在 活在未来我已等到枯乾 但未感到绝望完全是因你 可以在旁我会奏着哀歌 替你点亮烛光你纵使一去 不再复返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我会相信 纵是风里飞花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我会相信 教我相信好吗理想 或远在无边的远方还是已淡忘承诺 让我在无止地期待我只有活在 活在未来我已等到枯乾 但未感到绝望完全是因你 可以在旁我会奏着哀歌 替你点亮烛光你纵使一去 不再复返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理想 或远在无边的远方还是已淡忘承诺 让我在无止地期待我只有活在 活在未来我已等到枯乾 但未感到绝望完全是因你 可以在旁我会奏着哀歌 替你点亮烛光你纵使一去 不再复返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
这个歌的名字是《不见不散》 。
歌曲歌词:不见不散,不见不散我会等你 与你走进这空间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我会等你 与你跨过这高山理想 或远在无边的远方还是已淡忘承诺 让我在无止地期待我只有活在 活在未来我已等到枯乾 但未感到绝望完全是因你 可以在旁我会奏着哀歌 替你点亮烛光你纵使一去 不再复返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我会相信 纵是风里飞花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我会相信 教我相信好吗理想 或远在无边的远方还是已淡忘承诺 让我在无止地期待我只有活在 活在未来我已等到枯乾 但未感到绝望完全是因你 可以在旁我会奏着哀歌 替你点亮烛光你纵使一去 不再复返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理想 或远在无边的远方还是已淡忘承诺 让我在无止地期待我只有活在 活在未来我已等到枯乾 但未感到绝望完全是因你 可以在旁我会奏着哀歌 替你点亮烛光你纵使一去 不再复返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
孙楠的《不见不散》
文章插图
2、郑和下西洋,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中西洋是指婆罗洲以西洋面,婆罗洲即现在的加里曼丹岛,加里曼丹岛位于今天的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附近 。
明朝时期,西洋普遍指的是今天文莱,马来西亚以西的东南亚各国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西洋镜”中的西洋就是这个意思 。
郑和船队曾经航行至东海、南海、泰国湾,绕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安达曼海及孟加拉湾,再绕过整个南印度至阿拉伯海、波斯湾,从亚丁湾进入红海 , 亦有航行至东非马达加斯加北部更远的海域 , 到达沿海三十多个国家及岛屿 。
包括东南亚的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暹罗;印度的古里、榜葛剌;阿拉伯半岛的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东非的木骨都束、莫桑比克贝拉港 。
郑和舰队的七次远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1402年至1424年)开始,而最后的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元年(1425年至1435年)开始 。
前三次远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远航行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最后,船队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肯尼亚 。
扩展资料:
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最先环绕地球发现了新大陆 。他在28年间,一共“ 七下西洋 ” , 舰队船只数目动辄二三百艘,人员最多时近二万八千人,包括占星家,医生 , 厨师,水手及侍卫 。
郑和的主舰是当时先进技术的典范,船长130米,有9张帆,防水舱壁内储存了大量的食用水和其他物资,就算船体有破裂也不至于急速沉没,灵活的设计更能让船只在浅水航行 。旗舰 “宝船” 比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的旗舰船大数倍,设计先进,规模技术均处于世界顶尖 。
从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他推行了和平外交,从而稳定了东南亚的国际秩序 , 让倭寇闻风丧胆,牵制了蒙元势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他的大力推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也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播世界。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郑和使团奉行与海外诸国“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方针 , 赢得了亚洲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与友谊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 建立了亚洲国家之间的和平关系,提高了中国当时在国际上的威望 。
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中国是文明古国,自古就重视礼尚往来,反对恃强凌弱 。明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但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 。
在爪哇岛,郑和的部下被误杀170人,郑和并没有使用武力相报复 。郑和在旧港与锡兰的两次用兵都属于自卫性质 。郑和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没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 。
所经之地,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 。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 。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 。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在此时期的中国外交达到了明代西洋外交史上的顶峰 。经过郑和的努力,多年不与中国来往甚至从未与中国来往的一些东南亚国家都先后与明朝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 。
有4个国家的9位国王先后8次来华访问,有16-17个国家先后4次派遣使者来华 。中国同东南亚的关系就是从那时候建立起来的,中国同东南亚的贸易圈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
郑和下西洋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有利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明朝廷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看 。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从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海船规模、船数、人数、到达范围等方面看 。它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看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的西洋是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西洋镜”中的西洋就是此义 。
广义西洋还包括欧洲等地 。永乐三年 , 开始了郑和下西洋年代 , 西洋一词发生巨大变化 , “西洋”一词所包含的地域扩展到包括忽鲁姆斯在内的“西洋诸国”,多次见于皇帝敕书:“遣中官郑和等赍敕汪喻西洋诸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敕太监杨庆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 。西洋成为明朝热门的名词,从明朝刊行的一系列书籍 :费信《大西洋记》、巩珍《西洋番国志》、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张燮《东西洋考》,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可见一班 。郑和研究专家向达指出“明代以交趾、柬埔寨、暹罗以西,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小巽他群岛、以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为西洋”在郑和下西洋年代,西洋的概念已发展到囊括西域的地步 。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已经把 哈列、撒马儿罕、土鲁番、哈密等西域诸国称为“旱西洋”,可见西洋 一词已经发展到包含海外各国的意义了 。
西洋
西洋,泛指西方国家,主要指欧美国家 。而在古代是古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 。最早出现在五代,不同时代含义不尽相同 。明朝时期的西洋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晚清用西洋一词指欧美国家 。
文章插图
3、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了什么地方【佛教传播】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 。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 , 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 。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 , 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 。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
佛教向斯里兰卡传播 , 约在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 。阿育王曾派他的儿子摩哂陀去斯里兰卡传授上座部佛教 。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出现了两个佛教派别: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 。3世纪上半叶大乘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 。5世纪初,觉音用巴利语对南传三藏进行了整理和注释 , 确立了上座部教义的完整体系 。大寺派被认为是南传佛教的正统派 。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的佛教都承受斯里兰卡大寺派的法统 。12世纪以后,由于外族和殖民主义者的侵入,斯里兰卡佛教曾两度受到破坏,后再由缅甸和泰国重新传入 。
上座部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约在4~5世纪 。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缅甸最早的统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为国教 。以后历代王朝都保护佛教 , 建立了大量雄伟华丽的佛塔,如18世纪所建仰光大金塔等 。
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左右 。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 。18世纪曼谷王朝诸王都笃信佛教 。19世纪中叶以后,拉玛四世对佛教进行改革,形成新旧两派,绵延至今 。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释及藏外典籍 。泰国目前是东南亚佛教兴盛的国家,被称为“僧侣之国” 。
5~6世纪时,佛教传入扶南(早期柬埔寨),当时大小乘兼传 。6世纪扶南改称为真腊 , 宗教信仰为大小乘佛教和印度教同时存在 , 这明显地反映在宗教仪式和9~12世纪吴哥城的许多宫殿建筑上 。14世纪中叶后,柬埔寨沦为泰国的属国上座部佛教随之传入 。以后,老挝又从柬埔寨传入上座部佛教 。
从5世纪起,佛教开始传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巴厘等地 。据中国高僧义净的记述,7世纪中叶印度尼西亚诸岛小乘佛教盛行,以后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与印度教;至15世纪伊斯兰教开始盛行 。
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 。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 。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 。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 。宋代以后 , 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 。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西藏,至10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后又辗转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和俄国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区 。
大约在2世纪末 , 佛教从中国传入越南 。在4~5世纪时获得广泛传播 。10~14世纪,越南佛教进入兴盛时期 。泰国和缅甸佛教对越南佛教也产生影响 。
4世纪后半叶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高句丽 。7世纪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后,由中国传入的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禅宗都很盛行,以后禅宗尤为兴盛 。14世纪末刊行了《高丽藏》 。14世纪李氏王朝虽然一度采取排佛崇儒的政策 , 但朝鲜佛教仍然有所发展,17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复兴 。
6世纪 , 佛教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此后一直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 。7世纪初,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中要求全体臣民“皈依三宝” 。从中国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留学僧 , 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继传入日本 。12世纪以后,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
在印度阿育王时传至叙利亚、埃及等国的佛教,以后又传到非洲一些地区,但影响不大 。
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佛教先后传入欧洲和北美 。1906年英国成立“英国佛教协会”,欧洲佛教徒开始有自己的组织 。以后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有佛教僧团和研究机构 。佛教传入美国后,又北传加拿大,南传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 。
目前佛教已传播到世界各大洲 。但主要仍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这个地区的佛教信徒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宗教信徒 。
据历史记载 , 应该是秦朝就有陆陆续续的佛教法师进入中国 。
不过公认的正规的时间 , 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 , 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 。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 , 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佛 。”第二年,汉明帝派遣蔡愔(yīn)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 。使团到达大月氏国后,抄得佛经42章(这就是著名的《四十二章经》) , 并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当地遇见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邀请二师来汉地传播佛教 。二师接受邀请 , 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随蔡愔一行来到洛阳 。汉明帝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 专门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马寺” 。白马寺是我国汉地最早的佛寺,取回的佛经则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室”中 。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 。
应该说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 , 是公元68年 。
洛阳白马寺和当年驮经的白马雕像
中国佛教的四条传入线路:三陆一海
没有经过什么地方,不过 佛教最先传入的地方是西藏
日本?。。。?
文章插图
4、各国元首的坐驾是什么型号,价格是多少1、美国的奥巴马总统,乘坐的是“凯迪拉克总统豪华轿车(Cadillac Presidential Limousine):
造价 :150万美元;
发动机:6.5升柴油发动机;
长度(mm):5486;
高度(mm) :1778;
最高车速(km/h):96;
0-96km/h加速时间(s):15;
油耗(L/100km):35
2、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座驾是奔驰S600 Pullman防弹车:
全长6.2米,
总重约30吨 ,
发动机为6升400马力的V12
造价:125万美元
3、英国女王的座驾是宾利 State Limousine:
这种车是宾利为庆祝英女王登基50周年而专门为其手工打造,只有两辆 , 价值无法估算 。
4、法国总统奥朗德乘坐的是 雪铁龙 DS5 HYbrid4
造价:4.3万欧元
全长:4.53米
动力:搭载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5、日本首相安倍 使用的是丰田皇冠混动版:
全长:4.87米
售价:?
6、中国使用 红旗HQE 礼宾车
价格超过300万元人民币
V型12缸发动机–CA12GV
全长6.5米
7、德国总理默克尔乘坐 奥迪A8L防弹车
全长:5.27米
造价:40万欧元
各个国家领导人的一举一动都令人关注 , 特别是在隆重场合,为了衬托国家领导人的那种泱泱气度 , 名车自然必不可少,有时候,各国领导人的聚会,更像是一场名车聚会 。奔驰 德国前总理科尔、巴基斯坦前总理谢里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柬埔寨首相洪森、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哈托、波兰总统克丽涅夫斯基、希腊总理西米蒂斯、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等40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选择还会有错吗?凯迪拉克它可以列出一长串总统和领导人的名字:威尔逊、克林顿和乔治·布什、金泳三、内塔尼亚胡……它还是美国内政与外交官员的正式用车 。蓝旗亚它一直是意大利政府的官车 , 意大利总统、总理的座驾用的也是蓝旗亚 。进入21世纪,蓝旗亚第一部新车Thesis更是在发布时就被作为礼物送给了罗马教皇,它已然成为教廷的元首车 , 超乎世俗之上 。劳斯莱斯这部车标来自于卢浮宫镇宫三宝之一“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的汽车可是购买时需要“政审”的另类,只有各国领导人级别的才可以买到黑色、蓝色的,一般没有爵位的绅士名流 , 只能买到灰白色 。伊丽莎白女王、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是它的拥戴者 。日产总统虽然大多数元首都偏好德国名车,但是无疑乘坐本国生产的轿车会令国家领导人更有民族自豪感 。作为日本皇家用车的生产厂家,为它的产品又起了一个这样特殊的名字 , 日产总统成为日本天皇的专车就不奇怪了 。林肯 林肯几乎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的象征,它的名字就来自于美国第12任总统 。二战结束后,亮闪闪的林肯“透明罩”载着由英雄变成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全美巡游;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就是在一辆敞篷林肯车里被刺 。此外 ,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捷克总统哈韦尔、智利总统弗雷的座驾也都是林肯 。宝马L77代表它是宝马最豪华的7系列的一员,但是不同于一般7系列的是这个“L”,它的精确身长是5374毫米 , 比750Li长了25厘米,使其更显尊贵的是宝马L7实行限量生产,每年只生产数百辆 。奥迪A8L虽然奔驰、宝马名声在外,但是德国前总理科尔却是奥迪A8L的忠实拥护者 。奥迪的运动轿车风格在A8L上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可以说是唯一一款具有运动气质的元首车 。红旗 中国领导 , 不用介绍了
文章插图
5、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 , 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 , 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 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 , 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 , 且暹罗湾之海 , 称为涨海 。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 , 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 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 , 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 , 随行有通译马欢 , 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 , 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 , 途经泉州 , 到占城、爪哇 , 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 , 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 , 舟中喧泣 , 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 。永乐二十二年 , 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 , 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 。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 。第一种类型叫"宝船"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 。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 。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第二种叫"马船" 。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叫"粮船" 。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 。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 , 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 。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 , 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 , 宽六到八丈左右 。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 。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 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 , 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 。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 , 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 , “云帆高张 , 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 。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 。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 。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 , 厚往薄来 。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 。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 。项忠追问官员 , 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 , 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 。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 , 至今仍然是个谜 。大批郑和档案失踪 , 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 。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 。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 。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 , 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 。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 。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 , 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 。友好的交往 , 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 。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 , 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 。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 , 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 。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 , 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 , 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 , 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 , 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 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 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 , 回国途中访锡兰山 , 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 , 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 , 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 , 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 , 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 , 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 , 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 。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 ,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 , 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 。第一种类型叫"宝船"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 。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 。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第二种叫"马船" 。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叫"粮船" 。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叫"坐船" , 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叫"战船" , 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 , 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 , 有的用于居住 。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我们可以说 , 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 。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 , 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 , 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 。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 。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 。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 ,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 。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 。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 , 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 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 。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 。“郑和时代的中国 , 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 , 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 。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 。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 , 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 , 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 。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 。大批郑和档案失踪 , 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 。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 。除此以外 , 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 。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 , 以示友好 , 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 。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 。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 。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 。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 。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 , 都比郑和晚得多 , 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 。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
(1)加强对外的联系;
(2)宣扬国力,展示国威;
(3)寻找东南亚的建文帝.
就这些………
呵呵……….
明太祖加强对外的联系,宣扬国力,展示国威,最重要的是寻找东南亚的建文帝.
【柬埔寨三宝是什么,哦 柬埔寨,这是什么歌?】明太祖为了展示国威,寻找建文帝,让郑和率船队到东南亚、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