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春节的小知识20字 关于春节的小知识20字
关于春节的小知识20字 , 春节是一个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 , 处处张灯结彩,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而在这样欢乐喜悦的时刻,下面为大家分享关于春节的小知识20字 。
关于春节的小知识20字1
1、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佳节,时间是指除夕到初一,除夕之前,从腊月二月二十三开始 , 家家户户都要开始打扫卫生来迎接灶神 。
2、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的节日,自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3、春节习俗 , 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尘,二十五接玉皇,二十七,八洗?。毫派瘢?,年夜饭,压岁钱等等 。
4、初一郎,初二婿,初五送年 。
关于春节的小知识20字2
1、春节是农历新年 。这是一年的元年,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 。又称过年、过年、过年、过年、过年、过年、过年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 , 也是一种祝福、美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展示 。
2、元旦是中国古老的节日 , 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 。在历史的发展中 , 许多地方和各种民俗风俗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风俗习惯 , 而且还有很多流传至今 。同时 , 亲友相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加深感情的纽带 。节日问候传达了村里亲友之间的家庭伦理,是维护春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 。
3、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将举办各种庆祝新年的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拆旧布、迎接新年和接受祝福、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丰收等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于春节的小知识20字3
1、春节是由岁首祭祀演变而来 , 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 , 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
2、古代民间最初的岁首指的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历法的变动,新年也就是岁首在日期上有所调整 。
3、辛亥革命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后来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1月1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改称为元旦 。
4、春节早已不是汉族的节日,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过春节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特别的过法 。
5、56个民族现在几乎都在过春节,但不少又都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 。
关于春节的小知识20字4
13个关于春节的小知识
1、春节从前不叫“春节” 。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 。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纪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
2、“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 。”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
3、春节有狭义、广义之分 。
现今狭义的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即农历正月初一 。民间广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
4、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 。
“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 。
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 , 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
5、春节可能过两个 。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 1645 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 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 6 次,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 。
碰到这种情况,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不过也有过两次的 。
6、大年三十也会在“二十九” 。
一个月没有30天,这在农历中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现行农历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必须每个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 , 也就是“朔” 。
而事实上 , 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现,便会发生某个月拥有30天,某个月29天的情况 。
如果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农历)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 。
7、春节每天庆祝内容都不同 。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 , 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 。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 。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所以,初七为什么要上班?!
8、春节不只中国有 。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 , 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 , 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 。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 , 但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 , 节日也直接搬至阳历 。
9、压岁钱其实不是“钱” 。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
10、“福”字倒贴有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 , 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 。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
11、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 , 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 。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 , 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
12、正月不理发 。
“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 , 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但“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啦 。
13、拜年抱拳有学问 。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 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 。女性抱拳则相反 , 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 。
文章插图
2、春节习俗简短介绍1、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 , 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 。
2、扫尘,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
3、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年饭,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 。
4、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 。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 , 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 , 以待天明,称“守岁” 。
5、拜年,拜年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
6、压岁钱 , 每年除夕夜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 ,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将钱装入红包里给小孩压岁 。
7、贴年红(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 , 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
8、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
9、拜岁,岁首祭祖拜神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最悠久的传统风俗 。在辞旧迎新之际,都要感德神灵,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 。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所以人们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 , 祈求祖先神灵保佑 。
10、年例,是最古老的习俗之一,由上古丰收祭祀演变而来 。其主要礼俗内容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主旨是酬谢神恩,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 , 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 。
11、燃爆竹,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 ,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12、办年货 ,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 , 各成一派 。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 , 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 。
扩展资料:
民族特色:
1、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
2、藏族,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 , 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 , 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 , 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
3、蒙古族,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 。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 , 马佩红缨和新鞍 。
4、白族,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子夜过后 , 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 。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
5、布依族,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 。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一个年俗的简短介绍
文章插图
3、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20字?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 , 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 。
春节的风俗: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 , 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 , 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 。
传统习俗: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春节
文章插图
4、春节习俗20字1、初一拜祭岁神
春节俗称“过年”,“年节”古为“岁节”,古代岁首是指干支历的立春;干支纪年法 , 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 。在秦汉以前,“春节”(正月节)这一称谓原本就是在立春这个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阴历一月一日(阴历一月一日古称为“元旦”) 。
2、初十鼠娶亲
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 , 恐伤庄稼 。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
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 。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
贴春联,发红包,吃饺子,逛庙会,拜年,吃年夜饭 ,
贴福字,贴春联,拜年 。
文章插图
5、春节的习俗春节的习俗有扫尘、贴门画、贴春联、燃放爆竹、拜年等 。
1、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 。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
2、贴门画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 , 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 , 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 , 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 , 称为“门神” 。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
3、贴春联
贴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 , 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
4、燃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 。”
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 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 , 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
5、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政府网-春节习俗
大家好,马上就要到了虎年的春节了 。说到春节,很多朋友都会问,老师这个春节哪天都干什么?嗨本来我们说每一年的春节,应该是从大年三十开始 。但是今年由于没有大年三十儿,所以29就是除夕 。那除夕这一天,我们说其实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天 。这一天的事儿主要是两顿饭,一就是下午这顿饭老北京一般在五点左右就得开饭 。那么这顿饭主要是馒头、米饭 , 还有家里所有的菜肴 , 这顿饭是什么呢?是家里所有的人都要吃的 。在这顿饭之前,我们要完成所有过年的准备工作 。什么准备工作呢?那就是贴春联 , 贴满族人的,满族人还要贴挂钱,诸位仔细看一看 , 到了满族乡,就能够看到挂签儿 。是那种我们类似于我们春联的那个对联 , 有横幅的那个也是喜庆的字儿,向下垂着的那叫挂起来 。第二顿饭就是守岁,晚上一边看电视,过去没有电视,没有电视的时候,就是一边捏饺子,一边等待着过年手碎 。第二顿饭就是晚上11点50开煮,11点58,五十九上桌,然后12点交接的时候吃的这顿饺子,这顿才是真的是辞旧迎新 。理论上来说,还应该做一宿 。第二天早起,家家户户孩子就要都给各家的长辈拜年,给亲朋好友的长辈家去拜年 。正月初一这一天早饭7.8点,九点,早饭过去是要放鞭炮的 。正月初一赢得喜神,现在也不让放了 。正月初二有两个事儿,第一就是迎财神 。迎财神,这是一个方面,也是要放鞭炮的7八九点 。第二就是什么呢?北方嫁出去的姑娘,在这一天回娘家 。南方嫁出去的姑娘是在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三回娘家 。正月初三,正月初四,老北京过去是凉宫祭日,怎么样呢?不许放鞭炮知道吧,凉宫祭日,有人说老师什么叫凉宫祭日,梁上君子,你们家房上的爬什么呢?耗子不能放鞭炮,知道吧?所以正月初三,正月初四过去是不放鞭炮的,就静静的吃好了 。正月初五这一天也是赢财神 。我们讲了正月初二赢的财神跟正月初五赢的财神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正月初二赢的财神是主财神 。比如说我们讲的就是财神赵公明,这是比较正常的 。正月初五赢的是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赢的是五路财神 , 也有过去叫宋琼的记载 。那正月初六一般的老北京的时候 , 咱们就都上班了 。但是正月初六上班以后,正月初七 。还有一个日子是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呢?这一天是人日传说老天爷觉得人世间的那个还没有人觉得这地球太荒凉 。所以做了6种动物 , 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六,知道六种动物都有了 , 正月初七这才造出人类 。所以正月初七是人日,人日这天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 。只不过是随着清朝的结束,随着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人日这个节日逐渐的淡去了 。只不过是这两年了,重新怎么样又被我们重视了起来 。
节的习俗有扫尘、贴门画、贴春联、燃放爆竹、拜年等 。
1、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 。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
2、贴门画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 , 心中过意不去 , 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 , 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 ,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
3、贴春联
贴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 , 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 , 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
4、燃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 。”
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 , 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 以此避邪驱鬼 , 祈盼来年吉祥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 , 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
5、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 , 走家串户、登门拜年 , 互致问候 。
春节的习俗有扫尘、贴门画、贴春联、燃放爆竹、拜年等 。
1、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 。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 , 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
2、贴门画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 , 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 , 称为“门神” 。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 , 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 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
3、贴春联
贴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 , 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
4、燃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 。”
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 , 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
【春节的习俗20字,关于春节的小知识20字】5、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 , 百姓则各拜亲友 。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 , 互致问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