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国渠在什么地方郑国渠现在在陕西省泾阳县 。郑国渠是我国有史以来在关中修建的最早的水利工程,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设计并建设的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到了现在历经岁月的沧桑和洗礼的它虽然早已不复当年雄姿,但它的遗址仍然矗立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方向大约25公里处的泾河北岸 。
郑国渠遗址
郑国渠是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专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 , 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 。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 。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郑国渠的作用和意义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展了当时秦国的农业生产,并灌溉关中农田100多年,还在于它的修筑首开了引泾灌溉的先河,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 。秦以后,虽然郑国渠的灌溉范国有所缩小,但之后的历代统治者仍坚持在关中地区完善水利设施,如汉代修筑了白公渠,唐代修筑了三白渠,宋代修筑了丰利渠,以及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等历代渠道 。
文章插图
2、郑国渠在今天哪个地方战国时代的韩国水工在秦国修建了郑国渠,此渠道之名是来自水工“郑国”之名 。郑国渠起建于秦王嬴政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营建工人众多 , 郑国是为这项庞大工程的总工程师匠 。郑国渠利用自然地理、水文形势 , 顺势而为,引导泾水入洛水 。泾水、洛水之间的地势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所以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是因势利导,顺水势而为 。引水灌溉,同时可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 。
郑国渠全长三百里(相当125.55公里),历时十年完成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西起泾阳北城外瓠口,开渠经过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白水等县,东达雍州云阳县西南二十五里处的中山(一名仲山) 。泾阳北城外的瓠口即谷口,是泾水入关中的地方,开通的渠道从这里傍北山 , 东注洛水 , 灌溉滋润了关中平原的农田,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 。
郑国渠工程巧妙连通泾河、洛水,取于水 , 用于地,又归之于水 。途中与冶谷河、清水(清峪河)、浊水(浊峪河)、漆水、沮水等水相交,截水入郑国渠,充沛了水源,惠泽下游土地 。郑国渠开凿使用之后,泾水挟沙淤积河床越垫越高,离引水渠口越来越远,所以后来的各朝代的引水渠口就越往高处移,有的则在旧渠基础上整建或旁建新渠 。秦国之后,有西汉白渠(与郑国渠合称郑白渠)、唐代三白渠(含三条主干道)、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使渠、明代广惠渠和民国的泾惠渠等的开凿 。泾惠渠是为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至今仍有灌溉功能 。郑国渠以及后续关中平原整建、改建的灌溉渠道系统,成了中国水利史“天然博物馆”的化身 。
关中平原原本水源不足、土地碱化,得到郑国渠引来的润泽,转身为沃野良田,结果年年收获丰硕,成了秦国的大粮仓,奠定秦国强大的厚实基础 , 为其后续的一统天下铺了稳健之路 。《通典‧水利田》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命曰郑国渠 。”
有意思的是 , 推动兴建郑国渠的起因本是水工郑国的母国——韩国的政治谋略,一个“疲秦之计” 。《史记.河渠书第七》记载,当时秦国强大起来,往东讨伐他国声势浩大 , 在其东边的韩国控制了秦国东出函谷关后的交通要冲,濒临遭强秦兼并的危机,因此派出熟悉水利能治水的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王兴建引泾水灌溉关中的灌溉水渠,计谋以庞大的渠道工事削弱秦国的国力,从而阻止秦国伐韩 。
后来在渠道工事快要完成之前 , 郑国的间谍计被秦国宗室和大臣们识破,于是秦王要杀郑国 。郑国上奏秦王赢政说,“虽然一开始臣是为了延长韩国几年的寿命而来的 , 然而渠道造成了可以为秦国建万代之功?。保ㄔ模撼嘉邮曛亟ㄍ虼κ且?。)秦王觉得有理,就让郑国留在秦地继续水渠工程的建造 。经过十年,纵横三百里的郑国渠完成了,将泾水引入旱地、碱地共灌溉四万余顷 , 得水处皆大获,真的造就了秦国富强的大业 。太史公《史记》记载:“渠就,用注填阏(*音同遏)之水 , 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 收皆亩一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 卒并诸侯 。”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后来立都于关中的汉唐辉煌也从这里奠基了 。
郑国渠位于陕西省的关中平原中部,北仲山内泾河流域 。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
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公元前246年(秦王 政 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
扩展资料
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它的建成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谥泄钋渴⒌某瞥?郑国渠支撑了长安京畿地区大部分粮食供给 。秦修郑国渠卒并诸侯,一统天下,汉修白渠,润泽两汉四百年,奠定丝路雄风,八水绕长安,奏响贞观长歌,国富民强 。
公元前246年,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做为秦国东邻的韩国深感恐惧,派出间谍郑国游说秦王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的国力 , 秦王接受郑国的建议在关中平原背部开凿一条长达126.5公里的灌渠 。
这项耗时10多年的疲秦工程,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用平交方式穿过冶峪、清峪、浊峪、石川河等自然河流,灌溉农田四万余顷,相当于今天的115万亩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 。
郑国渠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
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
陕西省泾阳县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
文章插图
3、郑国渠是哪一国人修的?修它的目的是什么?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盛,大有吞并六国之势;而与她接壤的韩国却日渐衰落 。如果秦国发动统一大战,第一个被收编的很可能就是韩国 。虽说韩国的武器比较先进,这么一来秦国就会花大力气在修渠事业上,便无暇顾及东出了 。既然没机会东出,那韩国自然就能够得到保全了 。这条渠的名字就是郑国渠背后的故事 。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人、水利专家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近 300 余里,关中 , 乃是秦国的根基所在,秦国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 以便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迫切需要发展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以提升秦国的粮食产量 。
国派“间谍”郑国进行的一个“疲秦自保”、“多活几年”的阴谋 。结果适得其反,阴谋变阳谋,这项巨大的灌溉渠工程 , 为秦朝灭韩乃至灭 。李斯也不例外,李斯原本只是一个郡小吏,可能一辈子都混不到一个像模像样的位置,但有一天,李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他去厕所的时候,占了韩国 , 就可以出击其他所有东方五国,出可攻,退可守 。所以,韩国在七国中,虽然最小,但兵丁战斗力,非常强,有久战之国的称号 。
当时秦国人口只有500多万,要消灭六国,最少需要100万兵力,显然人口基数是不够的 。蒸蒸日上的秦国对扩展可耕地非常感兴趣 。既有韩国那样蝇营狗苟、机关算?。钪杖窗崞鹗吩易约旱慕牛灰灿星毓⒆愠ぴ叮?包罗万方、吞吐天下,最终成就大业的豪迈 。
鼓动秦国修建这条水渠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便是水渠将有利于关中平原的农业灌溉 , 但真实目的却是诱骗秦国调动大量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一个巨大工程项目上 , 以达到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秦国出兵天下的目的 。
郑国渠是秦国主持修建的 。修建它主要是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郑国渠在战争中有非常跑的地理优势,还能发展关中地区的农田,可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
是当时战国时期韩国的一名水利工人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使干旱的地方得到灌溉 , 使人们能够吃饱饭 。
郑国渠是古中国战国时代,韩国人郑国主持修建的 , 目的在于利用重大基建工作,耗费秦国国力 。
郑国渠是韩国人郑国修建的 。修建它的目的是为了当时秦国的农业发展 , 使秦国更加强盛
文章插图
4、都江堰和郑国渠地图上的位置都江堰和郑国渠地图上的位置是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郑国渠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 。都江堰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
郑国渠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 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
都江堰和郑国渠的背景
郑国渠由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 , 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
都江堰由战国末年秦国建设,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
文章插图
5、秦国的郑国渠现在在什么位置?秦国的郑国渠现在在陕西省泾阳县 。
郑国渠是我国有史以来在关中修建的最早的水利工程,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设计并建设的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到了现在历经岁月的沧桑和洗礼的它虽然早已不复当年雄姿,但它的遗址仍然矗立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方向大约25公里处的泾河北岸 。
一、郑国渠的修建
郑国渠的工作原理是将西面的经河之水引出,然后注入到东面的洛河里 。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历时十余年才完成了这项长达300余里的伟岸工程 。郑国渠修建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造福黎民百姓 。它是由韩国的水利工程巨匠郑国提出并且督建的一项原本打算用来拖垮秦国的水利工程 。郑国渠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 。但是修建郑国渠不但没有将秦国拖垮,反而为秦国的水利灌溉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 它灌溉出的这片肥沃的土地,也为后世王朝兴起铺垫了道路 。
二、郑国渠修建的意义
郑国渠修建的意义有两个方面,首先是郑国渠修成之后可以引泾河之水东出,流经现在的富平、蒲城等地 , 灌溉面积足有四万公顷,也就是280多万亩 。正因为他的出现 , 关中的土地从不毛之地变成了亩收一钟的肥沃土壤 。汉、魏等都是受益者 。因此郑国渠造福了亿万人民,盛唐和强汉的都城长安也是因为有郑国渠的出现,才能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身份屹立在中原的土地之上 。再者,正是因为郑国群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才使得郑国最终被秦国所赦免 。在后世历史学家们的眼中这是郑国的胜利,同样更是丞相李斯的胜利 。因为这意味着李斯的权利再次登上一个顶峰,以及外科再次成为秦国政坛上的主要力量 。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灌溉论坛上传来了郑国渠申遗成功的好消息,这也是陕西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想必是最近看了新剧《大秦赋》然后提出来,郑国原是韩国人,因韩国朝廷上韩王与众臣恐秦国强大后发兵灭韩,这时秦国天气干旱,部分领土因缺少渠道与河流变为荒地,大量荒土地未能得到开发,所以韩国群臣想出一个谋略 , 派送郑国入秦,好让郑国为秦修渠道,以达到弱秦,疲秦的目地 。可没想到郑国渠一修好,灌溉数万良田,秦国国力大增 , 为秦国一统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 。
地形原因,汉中平原没有大的河流灌溉农业生产(主要是中间离河流比较远的农田) 。郑国渠的作用是连接两条大河(当然中间也打通了一些小河),要做到能覆盖到大部分汉中的农田,需要找到一条比较高的线开挖,这样水流能自动流向各处(水往低处走),所以不会是一条直线 。完成后,需要用水的农田只要在渠边开闸防水 , 就能引水到更远的低处 。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农业发达 , 但农业最重要的一环是水利工程,在关中平原上,从秦代的郑国渠开始,历史代不断修建和完善水利设施,汉有白公渠、唐有三白渠、宋有丰利渠、元有王御史渠、明是广惠渠和通济渠、清是龙洞渠,直到民国时期的泾惠渠,正是这些伟大的水利工程,灌溉了关中千里平原 。
韩国水工郑国
郑国渠是战国末年在秦国,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约4万公顷 。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开始开凿,动用了无数人力物力 , 约十年后完工 。郑国渠的开凿本是韩国疲秦之计,让秦国耗费大量人力资财,从而无力东顾,使韩国赢得喘息之机 。然而此举正好适得其反,郑国渠的成功开凿,大大促进了秦国的强大,没过多少年就吞并了东方六国 。
秦国的郑国渠现在的陕西省泾阳县 。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 , 长达300余里,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扩展资料:
郑国渠造福了亿万平民,帮助秦统一了天下,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远不仅如此 。当今人缅怀汉唐盛世之时,也不应忘记,这两大王朝的都城长安,正位于因郑国渠而繁荣富庶的关中平原之上 。
如今,郑国渠早已荒废,难觅当年风姿,在今陕西泾阳县,尚保存有其渠首遗址 。在当时秦国官吏的眼里,郑国最终被嬴政赦免,是郑国的胜利,更是李斯的胜利 。
这标志着李斯地位的巩固,标志着外客在经过一场驱逐风波之后,重新成为秦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 。
而杂治一战过后,李斯的威望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巅峰,用卡夫卡的话来说,就是到了第二天要为之追悔的程度 。嬴政十年这一年,实在是漫长的一年 。
在这一年,有太多太多的大事件发生 。先是太后赵姬因嫪毐一案而被软禁,继而有二十七人为之死谏,复有茅焦为之再谏,赵姬终得重返咸阳,母子团圆 。
茅焦被拜为上卿,却旋即挂冠而去 。吕不韦失势,被放归封国河南 。然后是郑国间谍案发,嬴政颁布逐客令,很快又废除之李斯晋升廷尉,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国渠
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境内 。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 。
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 。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 。1949年-1966年为第一阶段,1966年-1983年为第二阶段,80年代后至1995年为第三阶段 。
今陕西泾阳
公元前237年
【郑国渠在什么地方,郑国渠在什么地方】郑国渠 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 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建议开凿 。自中山西瓠口(今陕西泾阳)引泾水东流,至今三原北会合浊水,利用浊水及石川河水道,再引流东经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 。渠长三百多里 , “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灌溉面积约等于现在二百八十万亩),亩收一钟(六斛四斗),关中成为沃野 。汉、魏时为泾水流域主要灌溉系统 。唐代郑、白二渠趋混合,主要发展白渠,郑国渠遂渐堙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