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操帐下大将为何矛盾重重彼此不和?魏、蜀、吴三国哪一个是铁板一块的,手下将领出身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形成几个团体是很正常的 。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受到威胁较?。萌司醯媒觳蝗缙渌焦沤幔馐切问凭龆ǖ模?也是《三国演义》偏向的结果 。
曹操真正信赖的是自己的宗亲,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的将领 。(曹操的爷爷曹腾是宦官 , 儿子曹嵩从家乡夏侯家族领养的,双方都是曹操的宗亲 。)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所出的宗族将领组成了最重要的核心集团 , 号称八虎骑,曹仁、曹纯、曹真、曹休、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 。曹仁是统领一方的大将,魏国掌握军权的大司马前期几乎都是曹氏家族的将领担当 , 曹仁是第一个 。
曹操早期的战役中曹仁都有参加,要么作为前锋,要么独自领兵防守重要城池 , 多次在危急关头救援曹操 。曹纯、曹洪、曹休都是曹操手下最精锐的虎豹骑将领,曹纯更是虎豹骑统领 。夏侯惇是曹操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早期曹军的后勤保障都是夏侯惇负责 。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都后,夏侯惇是河南尹,负责许都周边安全的重要位置 。核心的部队,首都等重要节点,掌握军权的大司马都是宗亲将领来担任,前方作战的将领则来源不一 。
曹操集团的将领除了宗亲,能被他信任的是那些很早就追随左右的,李典、乐进是最早追随曹操的 。李典要不是英年早逝,在曹操手下的地位会很高,曹操刚起兵,李典就在家乡汇聚几千人马跑来投靠曹操 , 为曹操出生入死,战死沙场 。乐进在曹操起兵前就是手下的官吏,曹操兵少的时候 , 跑到扬州为曹操招募千人队伍,后来被称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一 。
曹操手下将领如此众多,得益于曹操的胸怀宽广 , 用人不疑 , 是曹操对降将的态度,也是众多名将能汇集在曹操手下的结果 。五子良将除了乐进,张辽属于并州军,与吕布同为丁原手下,吕布败亡后归附曹操;于禁是鲍信手下,鲍信死后由王朗引荐给曹操;张郃在官渡之战时,见袁绍兵败,率军投降曹操;徐晃本为杨奉帐下 , 杨奉被曹操打败后 , 投靠曹操 。
这五子良将都是曹操手下独当一面的将领,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 。曹操在用人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 他把自己的贴身安危交给典韦、许褚 , 典韦原来在张邈手下 , 后来投靠曹操,许褚本来汇集人马,自立山头,和典韦大战一场后投靠曹操 。两人都是勇武过人,忠心耿耿之人,曹操大胆地把自己安危交给他们,典韦为救曹操被张绣所杀,许褚只听曹操的,曹操死后许褚哭得最厉害 。
曹操的胸怀让他手下将领来源混杂,大多是有本领、有才能的 , 本领强才能高 , 个性自然也是有的,矛盾、不和肯定是有的 。魏国军队的核心是宗族将领,大局既定,通过姻亲关系加强了联系,下面将领的个人不和并不影响大局 。
我们现在关于三国的很多观念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实际上蜀汉政权的内讧、倾轧远比魏国严重 。刘备手下有跟随身边一路走来的荆州集团是核心集团,诸葛亮、关羽、赵云、张飞、糜竺兄弟都是这个集团的 , 黄忠原来在刘表帐下,赤壁之战后才投靠刘备,虽属荆州集团 , 但不是核心 。即便是刘备的起家集团 , 内部也是有矛盾的,关羽走麦城的时候,就和糜芳起冲突,糜芳在背后捅刀子 。
而刘备下面还有法正、李严、魏延所属的东洲集团,这些人当年追随刘焉入蜀,大多是南迁入蜀的士人,在刘备入蜀前是益州的统治集团,还有益州当地的豪强和马超所率的凉州军 。蜀汉政权的矛盾远比曹魏严重,刘备死后,李严和诸葛亮争权 。诸葛亮以后又有杨仪与魏延矛盾激化 , 魏延被夷三族 。谯周为首的益州豪强世家,在蜀汉的危急时刻,怂恿刘禅投降 。用人不疑方面,马超降蜀以后,虽然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 , 实际是给个虚衔,高高挂起 。
首先是都特别的有本事,往往都是谁也不服谁,凭什么你为主将 , 我为副将 , 而且有些是后来投降曹操的,之前就曾经是敌人 。
曹操帐下大将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派别,而且他们的武功也有差别 。因此会出现彼此不服对方的情况 。
利益冲突,曹操手下既有老牌世族的子弟,也有出身寒门的手下,所以经常有冲突 。
因为他们关系不好,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很不团结 。
文章插图
2、张辽与李典不和,为什么不止张辽李典 , 而是张辽乐进李典三人都不睦,二人不睦还能说谁和谁有私怨,三人都这样不和睦,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
李典的人品是很好的 , 说他有学问儒雅,不与诸将争功,乐进则是胆烈果毅,在征管承时他和李典搭档过,所以乐进李典二人可以排除 。剩下的就只有张辽了,胡质传里提到一件事,张辽和自己的护军武周有嫌隙,本来二人关系很好 , 张辽一开始还常常夸武周,后来却成了睚眦之恨 。常理来讲下属很少会得罪上级,而上下级关系由好转坏,倒霉的通常也是下级 , 但为什么乐进,李典以及武周,都会和张辽的关系紧张呢?以至于胡质也怕最后闹僵,所以一开始就拒绝去跟张辽做事 , 这就充分说明问题人物是张辽,不是李典或乐进 。
再从“贼至乃发”这件事分析,贼至乃发的内容是什么,若孙权至,张、李出战,乐守城 。通过排除法,一一推论出问题人物是谁,必然是必须一起行动的张、李二人之一,单独一人的乐进可排除 , 如果问题人物是乐进,万一守城中出现了什么情况,张、李二人就回不来了,是不是这样?
接着就是张、李二个谁有问题 , 李典传里有说明,有一句是,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
这里二人各出现了二个动词,恐和慨然 。恐是什么意思,就是害怕 , 而慨然的意思就是慷慨激昂 。
问题出来了,身为主将的张辽表现的太小器,竟然在害怕部下不服从命令 , 并且这个命令实际是曹操直接部署的,而李典则慷慨激昂,反倒像个临阵鼓舞下属的主将气概 。
于是这个结论很明显了 , 张辽的问题就是不大器,对下属隐藏自卑,存在疑惑 。下属的李典乐进因为如此 , 也逐渐与张辽疏远不睦 。
上级如果一直表现这样的行为,下级自然会不满,自卑的上级一般会不愿听取下级的意见,或者内心嫉妒下属提防下属 。那么下级对这样的上级也会很有意见,加剧对管理者的不满 。
214年 , 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 。至明年,曹操出征张鲁时 , 派护军薛悌送函到合肥,写到“贼至乃发(贼到时才打开)”同时,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中以平分荆州作条件,两军撤退 。不过 , 孙权见曹操在汉中,未能及时回到东边,在8月率十万人北至陆口 , 出征合肥 。
张辽等便打开曹操之函 , 写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若果孙权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战;乐将军负责守护军,不要与敌战 。)”各将领都疑惑 , 张辽说:“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 , 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公(曹操)在外远征,如率援军来救,那时孙军必定已攻破我们 。这教函指我们与敌军交战前,先挫折他的气势,以安定军心,然后可以顺利守城 。成败之机,就在此一战,各位有何疑惑?)”
————-
两个人的不和主要是在怎么战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 另外李典作为曹操早期的追随者对于张辽这个后进之人的地位超过自己在心里还是有一点不满意的 。综合起来造成了这场矛盾 。
不过后来两个人都在战争中谅解了对方,重归于好,携手战斗一起造就了有名的“威震逍遥津”
根据《三国志·魏书·李典传》记载:与张辽、乐进屯合肥 , 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 。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
具体为什么不和,三国演义里并没有给出原因 。张辽原属吕布 , 布亡后才归属曹操;李典自曹操起兵时,就一直跟随曹操左右,立下不少功劳 。我猜测也许是由于张辽在曹军里地位高于李典,引起李典不满 。
由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里写道:
“张辽为失了皖城,回到合淝,心中愁闷 。忽曹操差薛悌送木匣一个,上有操封,傍书云‘贼来乃发 。’……内书云:‘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占,乐将军守城 。’”
从上面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合淝、皖城乃是对抗东吴孙权的前沿阵地,曹操以张辽为前线总司令,李典、乐进为辅佐 , 对张辽的信任自不必说;等到孙权大兵压境,又将密计派心腹送到张辽手上,更说明在曹操眼里,张辽无论是在为将还是为人方面,都比李、乐二将做得好 。而李典身为曹军元老级人物,却屈居张辽之下,产生不和也是在意料之中了 。
具体为什么不和,三国演义里并没有给出原因 。张辽原属吕布,布亡后才归属曹操;李典自曹操起兵时,就一直跟随曹操左右,立下不少功劳 。我猜测也许是由于张辽在曹军里地位高于李典,引起李典不满 。
由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里写道:
“张辽为失了皖城,回到合淝,心中愁闷 。忽曹操差薛悌送木匣一个 , 上有操封,傍书云‘贼来乃发 。’……内书云:‘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占,乐将军守城 。’”
从上面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合淝、皖城乃是对抗东吴孙权的前沿阵地,曹操以张辽为前线总司令,李典、乐进为辅佐,对张辽的信任自不必说;等到孙权大兵压境,又将密计派心腹送到张辽手上,更说明在曹操眼里 , 张辽无论是在为将还是为人方面,都比李、乐二将做得好 。而李典身为曹军元老级人物,却屈居张辽之下,产生不和也是在意料之中了 。
以上仅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
吕布起兵兖州时派人招抚李典的族长李乾,因李乾拒绝而被杀 。其子李整起兵与吕布对抗,后来其族人李进击败了吕布,李典在这一些战斗中有功 , 因此出名 。
《三国志》明确记载:“布为李傕所败,(张辽)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
张辽既然从吕布在兖州作战,肯定是跟李典一族交过手 , 搞不好杀了李典家不少族人 。曹操的命令很明确啊,就是你们忽略的乐进,曹操让乐进守护军就是担任主将的意思,可没指望张辽、李典来防孙权十万,挫敌人锐气是战术,张辽也很成功 。可即便张辽、李典挂在阵中,乐进也仍有可能守住合肥 。
文章插图
3、张辽和李典有什么恩怨张辽、李典、乐进三将闹别扭的原因之科学分析 1.李典、乐进是曹操最早的武将,属于元老级的,所以对张辽这个晚加入的武将肯定有歧视 。
2.李典、乐进也是曹操自始至终跟随曹操的武将,而张辽呢,先属董卓,后归吕布,最后才加入曹军,这就更增加了李、乐二将对张辽的仇恨和歧视 。
3.张辽在加入曹军后,从刀劈单于,到射伤黄盖 , 从计杀太史慈,到守卫合肥,他的风头总是盖过李、乐二人 , 所以乐李还有嫉妒的成分 。
4.张辽的军职也比李乐的高,而且张辽和敌手、蜀汉的关羽交情深厚,是李乐二人更加不满 。
5.脾气再好的人遇到这些事情,也会产生巨大矛盾的,当然的,具体也不怪谁 , 几乎人人都有这种心理,何况视名誉、地位非常重要的高级武将呢?
下面,我们就可以客观想想 , 我们自己是李乐二人 。我是一开始就跟随领导的部下,忠心耿耿 , 经历了创业的艰苦 。可是,突然一天,领导却对一个新加入的部下非常重用、授予给他比自己高的职务,对他比对自己要好的多 。而且这个部下原来还是敌方的部下,而且还拥有一个关系密切的敌方的朋友 。虽然,他的实力确实比我强,确实比自己出了不少风头 , 建立了不少功勋 。但是,我就是再好脾气的人、再宽容的人,这之间的关系能好的了么?心理能没有疙瘩么??再想想 , 我们是张辽 。我虽然加入晚,我虽然原来曾和你们干过架,但是我毕竟以自己的实力和才能建立了比你们大的多的功勋,你们怎么就是看我不顺眼呢?你们平什么歧视我呢?我是凭自己本事的?。烤退阄移⑵?,就算我能忍让 , 你们老是这样,关系搞不好,心理疙瘩总是有的啊 。不过,事情发展到最后还是可喜的 。在兵临城下的关键时刻,是生死的紧急关头 , 在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目标下,张辽、李典 。乐进总于团结起来了,取得了合肥之战的伟大胜利 。经历了这次震撼的壮举,他们的关系一定变得非常紧密,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 , 往往能改变很多东西 。尤其是战争,战友在共同的目标下,会永远的消除以前的恩怨 。
具体为什么不和 , 三国演义里并没有给出原因 。
张辽原属吕布,布亡后才归属曹操;李典自曹操起兵时,就一直跟随曹操左右,立下不少功劳 。我猜测也许是由于张辽在曹军里地位高于李典,引起李典不满 。
由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里写道:
“张辽为失了皖城,回到合淝,心中愁闷 。忽曹操差薛悌送木匣一个,上有操封 , 傍书云‘贼来乃发 。’……内书云:‘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占,乐将军守城 。’”
从上面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合淝、皖城乃是对抗东吴孙权的前沿阵地,曹操以张辽为前线总司令,李典、乐进为辅佐 , 对张辽的信任自不必说;等到孙权大兵压境 , 又将密计派心腹送到张辽手上,更说明在曹操眼里,张辽无论是在为将还是为人方面,都比李、乐二将做得好 。而李典身为曹军元老级人物,却屈居张辽之下,产生不和也是在意料之中了 。
正史上说,吕布袭击曹操时 , 李典从父李乾(应该就类似同宗族长)当时是曹操手下,被吕布将领薛兰、李封杀死 , 李乾的儿子李整收拾残军血战才脱身,差点也挂了 。所以李典很仇视吕布的将领,而张辽是吕布手下…… 所以两人就产生这样的矛盾 。
李典的叔叔是折在吕布手里的,当年张辽跟吕布混的,大概就这事儿
没什么恩怨…就是互相瞧不顺眼
文章插图
4、合肥之战,李典和乐进不听张辽命令,张辽是否有权斩他们呢?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人都是曹操手下能力出众的大将,但是三人之间的关系却是比较微妙,《三国志》很明确的指出“进、典、辽皆素不睦”,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说三个人之间关系都不太和睦:张辽和李典不和是因为当初吕布袭取兖州的时候其部下薛兰杀了李典的叔父李乾,虽然吕布兵败被杀但是李典对原来是吕布旧将的张辽一直没有好脸色;至于张辽和乐进,李典和乐进关系为何也不和睦就不得而知了 。
可是奇怪的是,三人不和曹操不可能不知道 , 但是曹操却偏偏把合肥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交给了三人防守,为何在明知三人不和的情况下曹操还要让他们搭档守合肥?主要有三个原因,我们分析一下 。
第一,三人虽然不和,但是这种不和只是个人私怨,和品德无关:史称李典有长者之风 , “不与诸将争功”,张辽和乐进也不会在后面说是非搞小动作,这种不和是摆在桌面上的不和,当危机来临之前 , 三人可以忘却私怨,反而可以精诚团结
《三国志》记载孙权进攻合肥之时,”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 逍遥津之战成就了张辽的威名,可是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其实不是张辽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皆素不睦”的三人通力合作的战果
张辽有帅才,乐进“每战先登”,李典儒雅不争功,三个人能力都很出众,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独当一面 , 三人搭档同守合肥却起到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作用,如果张辽不是和乐进李典搭档还未必有这种效果,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曹操用人的眼光实在是精准和毒辣 。
张辽没权斩他们 。
这是由政治地位决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善于进攻的乐进为何安排防守 , 老道沉稳的李典为什么安排进攻的原因
首先,张辽没假节钺的权力是杀不了其他两人,他们平级,均为杂号将军 。
其次,合肥城下首战的指挥是曹操发号指令由护军薛悌传达 。并不是张辽,三人奉命行事 。
最后,三人政治地位不同决定角色不同 。乐进是曹操起势就加入的嫡系,所以守城 。张辽是四易主降将,用之试其忠 。李典是宗族大将 , 其军私有 , 用之折其锋,所以命中注定两人出战 。
张辽是将军,李典和乐进是部下,在战场上生死优化,战争形势变化莫测,所有事情都要听将军的命令,违令者斩 。
在合肥之战是李典和乐进不听张辽的命令,张辽是有权利斩了他们的,因为张辽当时是整个战役的总指挥官 。
有权 。因为张辽的官职比李典和乐进要大,而且军令如山,所以张辽有权斩他们 。
文章插图
5、李典、乐进与张辽不和,却被安排共守合肥,乃曹操一石四鸟之计 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攻取汉中之际,亲率10万大军进攻只有7000守军的合肥,结果却被张辽、李典以800兵士击溃,创造了中国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
合肥一战 , 东吴名将陈武被斩杀,就连孙权也差点被张辽活捉 。张辽大败东吴一事,使得他名扬天下,且名利双收 , 被曹操加封为征东大将军 。
此战之后,东吴小儿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
孩童就没有再敢哭泣的了,这便是“张辽止啼”的典故由来 。
合肥之战,孙权一败涂地,胜利方归属曹操,然笔者要说曹操可谓是兵行险招,若一招不慎,则满盘皆输 。
《三国志.李典传》中明确记载:进、典与辽皆素不睦,意思是说乐进、李典与张辽素来不和睦,三人聊不到一块去,一直存在嫌隙 。
而且曹操在攻打汉中张鲁之时,就特命李典、乐进与张辽三人共守合肥,以防东吴北上进犯,并只给他们7000人而已 。
主将之间不和睦,兵力又少,曹操为何硬是要将他们三人捆绑在一起呢?面对兵力雄厚的东吴,曹操是不是自信过头了?
就笔者分析,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了,他的见解非一般的大将所能猜得着、摸得透的 。究竟高明在何处,且看下文分解 。
第一:用张辽抵抗坐镇荆州的关羽
关羽作为三国名将 , 精通兵法,且有万夫不当之勇,一旦他与孙权联合,共讨合肥,那合肥又岂能是李典、乐进所能抵挡得住的 。
张辽乃关羽的至交好友,昔日吕布战败时,关羽出面向曹操替张辽求情,救了张辽一命 。后来关羽兵败土山,是张辽苦劝关羽顾全大局,暂时投降替曹操效力,也算救了关羽一命 。
两人本来是同乡故交,且相互又有救命之恩,若再次兵戈相向时,必然留有余地,所以曹操派张辽坐镇合肥,以抗关羽,我想再合适不过了 。
第二:不放心张辽 , 对张辽既用又疑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在三国的群雄中,曹操的疑心是很重的,不然怎么会被世人称作“奸雄”呢? 蔡瑁和张允之死就是血淋淋的事实 。
张辽武艺超群,且智谋过人,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但有一点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张辽不是曹操的宿将 。
张辽之前的雇主太多了,先后历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四任主子,对于这么一位特别有才华,但是前科却不怎么干净的大将,曹操怎能用得安心,用得称心如意呢?
而反观李典、乐进,此二人是最早一批跟随曹操打江山的兖州武将,自追随曹操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且忠心无二 。
曹操的军队阵营中有两大中坚力量,一部分是曹操的宗亲大将,比如曹仁、曹休、曹昂、曹洪等,另一部分就是最早的兖州武将,比如满宠、典韦、于禁、乐进、李典等 。
曹操征讨汉中张鲁的时候,以宗亲大将为主 , 当然守护南方的重任毫无疑问就得交在兖州宿将的手中,而乐进、李典就是代表 。
有宿将保卫合肥 , 曹操自然放心 , 就算张辽想谋反,以李典、乐进二人之力,力敌张辽 , 我想问题不大 。
更何况曹操令他们三人镇守合肥前 , 为保万无一失,还送了他们一个锦囊妙计,并说得等到孙权来犯时,才能打开 。
这个锦囊妙计就是:若孙权军来到,张辽、李典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城,不得参战 。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了,兖州武将必须留下一人守城,以防发生变乱,乐进勇武过人,但智谋上不如李典 , 守城非常适合 。
第三:冤家宜解不宜结 , 化解三人的宿怨 , 合肥就是最好的练兵场 。
李典素来有长者的风范,不喜欢战事,向来以和为贵 , 在军队中很受尊敬,与张辽的嫌隙无非是昔日的宿怨所造成的 。
当年吕布攻入兖州时,其部将薛兰和李封策反李典的伯父李乾不成功 , 就设计将他杀害 , 而张辽是吕布的宿将 , 李典不是圣人,自然会嫉恨张辽 。
而且张辽自投靠曹操后,屡建战功,比如刀劈单于,射伤东吴黄盖,击杀太史慈,所以遭到李典、乐进的嫉妒,也是人之常情 。
曹操他慧眼识人才,知道每位人才的长处和短处,并扬长避短,把他们各自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关于他们三人的这点宿怨 , 曹操岂会不知?
但是冤家宜解不宜结,要想化解他们三人昔日的宿怨,唯一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一起通力合作 , 在战场上携手并进,共同杀敌 。
在合作杀敌的过程中,军人的心可以很好地凝聚在一起 , 然后用胜利的喜悦来洗刷昔日的恩恩怨怨 , 来一个“一笑泯恩仇”?。。?
第四:面对虎视眈眈的东吴和强大的荆州军事集团,必须有强大的对手与之抗衡 。
自赤壁之战后 , 东吴孙权的军力大增,刘备也命关羽在荆州坐镇了六年,实力自然不容小觑 。有这么强大的两位对手 , 曹操岂敢等闲视之 , 然后安心地征讨汉中?
张辽、李典、乐进都是身经百战、精通兵法的大将 , 只要他们三人能够通力合作,合肥必定无忧 。
更何况曹操在进兵汉中前,是做过充分考虑的,他知道关羽虽坐镇荆州,但是太过于孤傲,向来藐视东吴诸将,必然不会和孙权一起联合来攻打合肥 。
这也是曹操为何只留守7000兵力守合肥的原因之一 。
【李典和乐进为什么不和,曹操帐下大将为何矛盾重重彼此不和?】曹操就是曹操 , 奸诈无比,又心思缜密,走一步看四步,眼光独特,很有前瞻性 。他要是做不了王者 , 谁还配当王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