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月十五赏花灯的寓意是什么?正月十五赏花灯的寓意是一片光明 。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 , 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 , 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 其乐融融 。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 , 国都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 。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 , 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 。
扩展资料
有认为元宵节的灯市,也是起源于春天祭祀 。灯最早是火把,原始人举着火把上山、到河边祭祀神灵 。人们通过摆灯、挂灯来与神灵沟通 。
从祭祀逐渐转变为赏玩,得益于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 。对众多宗教来说,“灯”不仅代表了光明,同时也象征了“法”的存在 。到了宋代 , 城市繁荣,观灯逐渐脱离宗教,成为一件娱乐活动 。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 , 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也正是人们为了祈求平安的一种方式 。
元宵赏灯的习俗最早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当时最提倡佛教,而据说佛教正月十五可以僧人观佛舍利,所以明帝在这天点灯 , 希望通过这样的做法让自己将来的运势会变得更好 , 慢慢的这种佛教的礼节就逐渐成为了民间一个非常盛大的活动,所以在这一天里面都是会赏花灯的 , 尤其是从宫里传出来的,所以会更加的盛行 。
扩展资料
元宵节活动
1、踩高跷:踩高跷,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也是古代百戏的一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
2、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 , 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 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 , 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 , 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姑娘们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边跑一边唱些地方小调 , 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 。
3、祭门、祭户:是古代“七祭”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
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 。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 。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 , 以祭神明先祖;
十五日夜叫“人灯” , 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 , 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 。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
扩展资料
正月十五舞龙灯
大家都知道龙在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非常不同的寓意的,龙代表的是我们中华的一个吉祥象征,而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舞龙的话,就代表着将来能够有更好的运势,
而且舞龙的时候会仔歌仔舞也非常有热闹的气氛,对于人们来说,在集市上最为热闹的不过就是这个了 。在元宵节这一天,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
文章插图
2、元宵节的寓意吃元宵的象征意义:
【元宵节灯会的寓意,正月十五赏花灯的寓意是什么?】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 , 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 ,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
元宵节的风俗
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 , 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 , 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 。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
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 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 , 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
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 , 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月十五舞龙灯 , 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 , 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
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 , 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
文章插图
3、赏花灯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古时候 , 人们为了驱逐对黑暗的恐惧感 , 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祷光明的意义 。因为灯火是光明的,赏花灯也有照亮前程的意义 。也有农家在田间挂上一盏灯 “照田蚕”,以期丰年 。
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花灯也用来求子添丁,虽然是迷信说法 , 也是为了求得避邪平安 。
在岁末年初之时,把灯笼挂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平安顺利 。现如今赏花灯成为元宵节的习俗,人们通过灯会赏花灯,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得五谷丰登 。
古时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 , 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 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
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 , 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 , 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到了清代 , 满族入主中原 , 宫廷不再办灯会,中国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国古代,家家户户在元宵节当天会张灯结彩 , 一家人一起出去赏月、观灯、逛灯会、猜灯谜 。发展至今,元宵节习俗内容丰富,如逛灯会、吃汤圆、游灯、押舟、猜灯谜等 。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 , 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伽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 , 下令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另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 。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 , 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 。到了北宋乾德年间 , 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 。起于十四,止于十八 。更为兴盛 。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 。
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 , 更添情趣 。“灯谜”一词即源于此 。
赏花灯发展历史: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 , 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 , 整整十天 。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 , 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文章插图
4、元宵节点花灯寓意什么? 元宵点花灯寓意平安团圆 。
一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 , 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 , 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 , 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的危险 , 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
当时 , 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 。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 , 便分头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 天帝听后,心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 , 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 , 点焰火,放爆竹 , 来纪念这个日子 。
一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 , 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传旨 , 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
当时 , 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 。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 天帝听后,心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 , 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来纪念这个日子
文章插图
5、元宵节放孔明灯的寓意有哪些 孔明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被公认为热气球的始祖 。其起初在古代多做传递讯息之用,现代则用于祈福许愿,一般在元宵节 , 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元宵节放孔明灯的寓意,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元宵节放孔明灯的寓意
元宵节放孔明灯的由来
元宵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元宵节放孔明灯的寓意
孔明灯又被称为“天灯” , 在现实社会当中,人们也叫它为“许愿灯”,人们会把所有的愿望寄托在这个天灯上面,希望愿望能够实现,其实相传孔明灯是诸葛孔明所发明的,因此,人们都俗称它为“孔明灯” 。
孔明灯的升空有上达天庭的意义,民间便将祁福许愿的愿望写在天灯上,在农历年正月十六那天晚上放飞,将一年所想的愿望让上天众神保佑阁家平安 。
现代人孔明灯孔,又称许愿灯,多作为祈福之用 。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徵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所以也叫许愿灯或天灯!
民间已有许多地方的风俗在结婚生子的时候都要放灯以求平安!天灯可适用于组织春游聚会、婚庆、生辰、节日、年轻人约会示爱及广告宣传等方面 。可在空白出写上你想说的,用水笔在灯面上写下自己的祝福,沐浴爱河的你可以写上自己想说的爱情见证 。
每逢节日、喜庆、生辰,与各自的亲密朋友一齐到海边放飞灯、祝愿,明亮的飞灯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心愿飘向遥远的星空,点点落落,与繁星无分彼此!
蒙蒙细雨的时候也能放飞,雨量适当的话,飞灯会一点一点飘起来,另有一番情调 。数百个飞灯一齐放飞的壮观场面,让人一辈子难忘 。
在古代来说孔明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娱乐、祈福,还有着非常现实的军事方面的用途,在古代很多危机时刻孔明灯都起到了传递消息,通风报信的功能,而现代已经完全转变为祈福、祈愿的功能 。
在现代的海南,每当遇到重大的节日 , 人们都会放飞孔明灯来祈福,人们在放飞孔明灯的时候将自己的心愿写成小纸条,让孔明灯带着飞上天空 。
在海南的文昌、万宁、儋州一带的村庄里,直到现在还有扎孔明灯,放天灯的习俗,由于文昌的口音“天灯”与“添丁”发音相似,所以男孩子往往拿着带有心愿的孔明灯绕村而行,敲锣打鼓来到村中的庙宇前,表示可以获得“人丁兴旺,家景兴隆”好彩头 。
客家的习俗中有在元宵节前后放飞孔明灯的习俗 , 人们将美好的祝愿让孔明灯带着飞上天空,在客家人那里每一盏孔明灯代表着一个去年出生的孩子 。
<<<
元宵节放孔明灯的由来
元宵节放孔明灯这一举动从古代就开始了 , 古代的善男信女们为了祈求他们能够永远的在一起,所以说在元宵节的时候就把他们两个人的愿望写在孔明灯上,祈求上天能够保佑,不会让他们分离 。还有些老百姓是为了祈求苍天能够保佑来年能够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当元宵节来临他们纷纷放飞孔明灯祈福 。
但大多数还是为了祈求爱情的 ,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美好的爱情来之不易,往往因为一句媒妁之言毁了一对璧人的幸福 。所以说他们对爱情非常渴求,因此只有放孔明灯来让自己的爱情得到保障,从而获得心凉上的安慰 。而这个放飞的日子就选在元宵节,据说这一天会有神仙下凡来观看众人的愿望 , 挑几个实现 。其实这也是一种美好寄托,为自己的内心找一个安放之所罢了 。
就现在而言,放孔明灯虽然跟古代的意义差不多 , 但是又增加了一层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寓意,大多数人都在元宵节的时候拿着孔明灯,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上面 , 祈求能够实现,其实这也是一种寄托 。更多的人放孔明灯是为了好玩,并非跟古人一样有着非常执着的心思 , 毕竟现在的人都不太注重鬼神之说 。
其实孔明灯最早来源于诸葛亮,因为他被司马懿围困 , 幸好这小小的孔明灯传递信息救了他一命,所以后来人们就觉得这个孔明灯有着神奇之处,好多人都在元宵佳节的时候争相放飞许愿 , 期待着自己的愿望也能实现 。所以就有了元宵节人们放孔明灯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
但是现在放孔明灯的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它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 而且有一定的破坏性 。所以说如果你还想在元宵节的时候放一次孔明灯,那就要找一个空旷无人的地方,牵着心爱的人的手 , 默默的许下一个愿望,或许某一天会实现也不一定哦!
<<<
元宵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汤圆
在元宵节的时候,南方的人吃的是汤圆,台湾的民歌《卖汤圆》中有一句歌词是:"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天上月圆,碗里汤圆,意味着家庭团圆,阖家幸福 。
汤圆是糯米粉加水调和成糯米皮,然后放入事先做好的各种馅料 , 一般都是干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 , 芝麻,核桃等等,最后把糯米皮包好 , 形成一个圆球就可以了,汤圆是包出来的 。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 。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 。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 。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 。做汤圆相对简单 , 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 。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 , 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 。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 , 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 。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
4、元宵茶
陕西等地方在元宵节的时候有食用元宵茶的习俗,虽然叫做元宵茶,但是和元宵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元宵茶是在热汤面中加入各种的水果和蔬菜烹饪而成的,在过年期间食用了大鱼大肉之类油腻的食物之后,正月十五的时候食用这种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元宵茶,能够缓解油腻感 。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 , 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 。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 。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 。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 , 类似后代的炸元宵 。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 。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 , 还有吃粘糕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骸白粤好祝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 。”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
10、面灯
从汉朝的时候就流传下来一个习俗点面灯,面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面粉做的灯,也叫做面盏 , 主要是北方地区的习俗 。面灯的形状有很多种 , 一般会做灯盏十二个,闰年的时候做十三个,在灯盏里面放食用油,然后点燃,这样就是面灯了,元宵节的时候的灯光是有着吉祥的寓意,并且能够祛病辟邪的 。而面灯是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就用面灯灭了之后里面剩下的食用油的多少来预测接下来一年中十二个月份的水、旱的情况 , 等正月十六的时候 , 把面灯蒸熟了食用 。而有的地方则是把面灯放在锅里蒸,蒸熟之后,面灯里面残留的水分的多少来预测 。
11、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 。”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
12、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
13、糟羹
浙江台州附近地区的人有在正月十四的时候食用咸的糟羹,正月食物的时候吃甜的糟羹,糟羹又叫做山粉糊,是台州的元宵节食品,属于传统小吃之一,在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用糟羹 。糟羹分为咸的和甜的,主要是用藕粉,米粉或者薯粉作为主料,然后添加自己喜欢的配料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口味 。
14、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 。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
<<<
元宵节放孔明灯的寓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