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七大节,阿拉伯和以色列为什么喜欢7

1、阿拉伯和以色列为什么喜欢7我们都知道 。在西方世界的人们眼中,13是一个极其不吉利的数字 , 而777却代表着幸运,比如波音777飞机想必大家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吧,其实就是吉利,所以7在西方人眼中有点像咱们的6和8 , 他们通常叫lucky7,而他们只所以喜欢7,可能大家没有想到 , 完全是因为《圣经》 。
在《圣经》的启示录中多次出现了数字7的身影,比如圣经中为何有7所教堂、有7个灵魂、7个号角和7个新事物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7象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圆满 , 这就让以基督教为主的很多西方国家的人都认为,7是个幸运数字,而且有意思的是,西方人的婚礼很多都会选在每年的7月7号,如果是2017年,2027年这样年份也有7那就更好了,这样一说相信大家和小德一样,比较好奇,那公元777年的7月7号是个什么样子?遗憾的是,小德查阅的结果是没什么大事发生,看来西方对于7的信仰还真没太长时间
你以为只有西方比较重视7这个数字吗?其实我们中国也极其重视,最直接的就是农历7月初7七夕节,这可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而且中国古代比较迷信同音字,认为7的谐音就是妻子的妻,象征着吉利、团圆,再比如说人体有七窍,人去世后的第七天民间称之为“头七”等等,说到这里不得不让我们怀疑 , 难道这一切都是巧

以色列七大节,阿拉伯和以色列为什么喜欢7

文章插图
2、灵修系列――利23章《耶和华的节期》[经文] 1耶和华吩咐摩西说:2“你要吩咐以色列人,对他们说:以下是我的节期 , 是你们要宣告为圣会的耶和华的节期 。” 3“六日要做工 , 第七日是完全安息的安息日 , 要有圣会;你们任何工都不可做 。这是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向耶和华当守的安息日 。” 4“以下是你们要按时宣告为圣会的耶和华的节期 。” 5“正月十四日黄昏的时候,是向耶和华守的逾越节 。6这月的十五日是向耶和华守的除酵节;你们要吃无酵饼七日 。7第一日要有圣会,任何劳动的工都不可做;8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七日 。第七日要有圣会,任何劳动的工都不可做 。”  9耶和华吩咐摩西说:10“你要吩咐以色列人,对他们说:你们到了我赐给你们的地,收割庄稼的时候,要把初熟庄稼中的一捆拿来给祭司 。11他要把这捆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 , 使你们蒙悦纳 。祭司要在安息日的次日把这捆摇一摇 。12摇这捆的那一日 , 你们要献一只一岁没有残疾的小公绵羊 , 给耶和华作燔祭 。13同献的素祭是十分之二伊法调了油的细面,作为献给耶和华馨香的火祭;同献的浇酒祭是四分之一欣酒 。14无论是饼 , 是烘熟的谷物,是新穗子,你们都不可吃;直等到你们把这供物带来献给你们神的那一天 , 才可以吃 。在你们一切的住处,这要成为你们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 15“你们要从安息日的次日,就是献那捆庄稼为摇祭的那日起,计算足足的七个安息日 。16到第七个安息日的次日,共计五十天,你们要将新的素祭献给耶和华 。17要从你们的住处取十分之二伊法细面,加酵烤成两个摇祭的饼,作为初熟之物献给耶和华 。18又要将七只一岁没有残疾的羔羊、一头公牛犊、两只公绵羊和饼一同奉上 。这些要和素祭和浇酒祭一同作为燔祭献给耶和华,作馨香的火祭献给耶和华 。19你们要献一只公山羊为赎罪祭 , 两只一岁的小公绵羊为平安祭 。20祭司要把这些和初熟庄稼做成的饼,与两只小公绵羊一同在耶和华面前摇一?。?作为摇祭 。这些献给耶和华的圣物是归给祭司的 。21在这一日,你们要宣告圣会;任何劳动的工都不可做 。在你们一切的住处,这要成为你们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22“你们在自己的地收割庄稼时,不可割尽田的角落,也不可拾取庄稼所掉落的,要把它们留给穷人和寄居的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  23耶和华吩咐摩西说:24“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说:七月初一,你们要守为完全安息的日子,要吹角作纪念,当有圣会 。25任何劳动的工都不可做;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 。” 希伯来宗教历法的七月是个节日非常多的月份,七月的第一日是吹角节,第十日是赎罪日,第十五日是住棚节 吹角节:时间是在七月初一日,吹角是为了传达好消息(宣告赎罪日的到来) , 角也象征着主耶稣的再来 。(太24:31) 26耶和华吩咐摩西说:27“但是,七月初十是赎罪日;你们要守为圣会,刻苦己心,并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 。28在这一日,任何工都不可做;因为这是赎罪日,要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赎罪 。29在这一日,凡不刻苦己心的,必从百姓中剪除 。30凡在这一日做任何工的,我必将他从百姓中除灭 。31任何工你们都不可做 。在你们一切的住处,这要成为你们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32你们要守这日为完全安息的安息日,刻苦己心;从这月初九晚上到次日晚上,你们要守为安息日 。” 33耶和华吩咐摩西说:34“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说:这七月十五日是住棚节 , 要向耶和华守这节七日 。35第一日当有圣会,任何劳动的工都不可做 。36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七日 。第八日当守圣会,并要献火祭给耶和华 。这是严肃会,任何劳动的工都不可做 。37“这是耶和华的节期,就是你们要宣告为圣会的节期;要将火祭,就是燔祭、素祭、祭物和浇酒祭,按照每日的规定献给耶和华 。38除此之外,还有耶和华的安息日,你们献给耶和华的供物 , 一切的还愿祭,和一切的甘心祭 。39“但是,从七月十五日起,你们收藏了地的出产之后,要守耶和华的节期七日 。第一日为要完全安息,第八日也要完全安息 。40第一日,你们要拿美好树上的果子、棕树枝、树叶茂密的枝条和河边的柳枝,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欢乐七日 。41每年你们要向耶和华守这节七日 。你们在七月里所守的节,要成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42你们要住在棚里七日;凡以色列家出生的人都要住在棚里,43好叫你们世世代代知道,我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时候 , 曾使他们住在棚里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 44于是 , 摩西向以色列人颁布了耶和华的节期 。
节日总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儿,何况这是耶和华的节日呢 。耶和华神说:“是你们要宣告为圣会的耶和华的节期”(“圣会”指圣洁的聚集)这是神为以色列指定在一年之内要聚集的日子(“节期”原文源于“指” , 是指定的时候之意,神给以色列百姓特别旨定,要百姓遵守的“时候”,称为耶和华的节期),包括每一周的安息日和一年中的七大节期,这些节期乃是为要纪念耶和华神的救赎大工的,没有什么比蒙了拯救更值得庆祝的了 。
关于安息日:时间是在七日中的第七日(礼拜六)与律法中的规定是相同的,这一日不可做工,唯独敬拜神 。为要纪念神的创造和拯救(出20:8-11/申5:12-15)这安息日乃是预表主耶稣所带来的安息,主耶稣来的时候曾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都到我这里来 , 我要使你们得安息 。”(太11:28)
神也在一年之内为以色列指定了七大节期:
逾越节:时间是在正月十四日,对于以色列民来说,这是为要纪念神在埃及地所施的拯救(出12章) 。这节日乃是预表主耶稣受死所施行的拯救 , 这也是主耶稣受难的日子 。以逾越节为开始,也就意味着除酵节的开始 。除酵节:时间是在正月十五日到正月二十一日,对于以色列民来说,是为要记念脱离埃及的日子 , 在一周之内都要吃无酵的饼(出12:8)这一周的无酵生活,也象征着除掉罪的生活,在这一周 , 百姓吃无酵饼 , 向神献上燔祭和素祭 , 以及赎罪祭 。象征着我们的圣洁生活,在基督耶稣里的悔改和事奉 。
初熟节:时间是在正月十六日 , 希伯来人从尼散月开始收割,他们要献上初熟的谷物,以感谢神的供应 。这一日 , 也就是逾越节后的第一个安息日的第二天(礼拜天),这是耶稣基督复活的日子,保罗说:“基督已经从死人中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15:20)我们也要在基督耶稣里如此复活 。
五旬节:时间是在三月初六日,是在初熟节后第七个安息日的第二日(7*7+1=50天)所以这节日也称为七七节 。这个时候,大麦几乎要收割完成了,而小麦也刚要开始收割,所以在这个收割的日子感谢神把新的谷物赐给他们,所以也称之为收割节 。主耶稣升天后,在这一日圣灵降临(徒2章)百姓在神的面前庆祝这节日,象征着新约信徒被圣灵浇灌 。
赎罪日:时间是在七月初十日,这是大祭司一年一度进入至圣所的日子,在这一日大祭司要为自己赎罪,也要为百姓赎罪(16章)为要记念神的赎罪之恩,这一日也要完全的安息并且刻苦已心,在神的面前认罪悔改 。这日象征着耶稣基督以受死赎了我们的罪 。保罗曾对提多说:“他为我们的缘故舍己,为了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作他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 。”(多2:14)
住棚节:时间是在七月十五日到二十一日,为要记念以色列民此时正在进行的旷野生活中的带领和供应,神在旷野以云柱火柱引导他们 , 赐下吗哪喂养他们,也从磐石中为他们出水 。主耶稣曾在这个节期中宣告“我是世上的光,跟从我的必不在黑暗里走,却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8:12)也说“人若渴了 , 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将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7:37-38)这节日也是在一年的收割之后,同时也为秋收向神献上感恩 , 故此也称之为收藏节
以色列七大节,阿拉伯和以色列为什么喜欢7

文章插图
3、在以色列所有的节日中,哪个节日可以第二次补过?在以色列,犹太人节日的一个特殊的节日是“赎罪日”,也称为“Yom Kippur” 。这是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犹太人进行悔改和赎罪的日子 。如果有人因故不能在第一次节日期间进行赎罪,则可以在后续的赎罪日再次进行赎罪 。因此,在以色列所有的节日中,可以第二次补过的节日是赎罪日 。
以色列七大节,阿拉伯和以色列为什么喜欢7

文章插图
4、以色列什么节日是属于犹太人的呢?我有幸受到以色列旅游局的邀请,在3月9日至3月17日,浪在以色列 。这几天在特拉维夫-雅法,凑巧赶上了普林节 。
普林节(Purim)被称为犹太人的狂欢节,是犹太教中的重要的传统传统节日 。2017年的普林节在3月10日至11日,成人和儿童会穿上盛装狂欢 , 以纪念和庆祝古代流浪在波斯帝国的犹太人从一场灭族危机中幸存 。
此外根据犹太传统 , 任何犹太人若是住在像书珊一样拥有护墙的城里,都必须延后一天庆祝普林节耶路撒冷也是有护墙的城市 , 所以庆祝将会延后一天 。
以斯帖曾经舍身向国王通报屠杀犹太人的阴谋,结果阴谋的主犯被处决,犹太人在千钧一发之际保住了生命 。表达犹太人的感谢之情就是普陵节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 , 有历时八天的献殿节 。
在古代,为了反抗希腊的暴政,马喀比派举行起义,恢复了犹太人自治 。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而设的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亵渎和犹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剥夺的历史进行学习 。
庆祝方式包括诵经、施舍穷人、开怀畅饮、互赠美食、参加狂欢派对、化装游行等欢乐的庆祝活动,连正统犹太教徒都饮酒狂欢不醉无归 。
每一种体验都和有关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大的历史板块 。历史就是个人和他所在共同体的产物 。学习历史不是要罗列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考虑这些事件和现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具备的意义 。
【以色列七大节,阿拉伯和以色列为什么喜欢7】
以色列七大节,阿拉伯和以色列为什么喜欢7

文章插图
5、以色列从古至今的风俗习惯既然说中国的民间节日,当然都是阴历 。按照时间顺序 , 主要的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个 。
各节习俗:
1、春节(正月初一):
习俗如下: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 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 ,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 ,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 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2、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 , 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 ,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 , 团团圆圆 。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 , 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 ,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 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 , 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 , 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宋代 , 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 , 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 , 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 , 一直延续到今天 。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 , 好生男孩) 。
3、清明节(四月初五)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 以锻炼身体 。因此 ,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 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植树
清明前后 , 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 , 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 , 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 , 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4、端午节(五月初五)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
赛龙舟: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 , 水上水下 , 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 , 也举行竞渡 。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 , 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 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 , 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 , 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 , 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 , 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 , 花样繁多 。
据记载 ,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 ,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 , 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
晋代 ,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 , 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 , 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 , 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 , 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 , 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 ,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5、七夕节(七月初七)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 , 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 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 , 各有趣味 。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 , 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 , 传说吃到钱的有福 , 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 , 带有竞赛的性质 , 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 , 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胶东 , 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 , 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 , 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 , 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 , 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 , 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 。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 , 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 , 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 , 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 , 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 , 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 , 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七夕之后 , 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
在福建 , 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而后 , 大家一边吃水果 , 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
6、中秋节(八月十五)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 , 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 , 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 , 联络感情 。
7、重阳节(九月初九)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
登高
在古代 ,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 , 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 ,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 , 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 “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 , 以酒出名 , 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 , 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 , 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
8、冬至节(冬至日,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
中国民间节日还有:
路神生日、 春龙节(龙抬头)、 寒食节、 立夏节、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火把节、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地藏节、祭祖节、阔时节、 小年、 古尔邦节(穆斯林)、 龙船节(苗族)、 花山节(苗族)、 跳花节(苗族) 四月八节(苗族)、 苗年(苗族)、吃新节(苗族)、 六月六(苗族)、 赶秋节(苗族)、 芦笙节(苗族)、 姊妹饭节(苗族)、 开斋节(回族)、 古尔邦节(回族)、圣纪节(回族)、 藏族主要节日藏历年等(藏族)
除夕守岁 , 其实也是个节――“小年”
有本《说酒――中外酒文化大观》 , 其中一节专说中国古代自汉代形成定型的节日及习俗 , 很全 。你可以上网找来看看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