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腑指的是什么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胆:胆附于肝之短叶 , 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胃:胃位于膈下 , 上接食管,下通小肠。是容纳、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
文章插图
2、人体的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 , 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 , 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 , 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 , 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 , 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 , 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 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 , 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 , 肺主清肃 , 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 , 肾属水,水克火 , 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 , 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 , 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 , 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 , 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 , 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 , 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 , 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 , 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二》) 。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 , “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 , 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 。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 , 余类推 。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机制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 , 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脏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 , 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 , 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 , 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 , 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 , 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 , , 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 , 阴阳相济 , 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 , 若肾阴不足 , 不能上济于心 , 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 , 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 , 肺失肃降 , 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 , 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 , 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 , 体倦食少等症 , 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 , 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 , 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 , 通调水道 , 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 , 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 , 依靠脾阳的运化 , 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 , 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1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 “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 , 相互促进 。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1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 。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 。如果血液不足 , 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 , 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1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 。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1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 。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 。1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 。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 。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 , 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 , 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1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 , 运化失职 , 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1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19. 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 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 。如肾阴不足 , 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 , 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缤坊柩刍ā⒍⒓∪馓⒅迓槟尽⑾陆何蘖Φ?。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20. 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 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 , 故肺、脾、 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 , 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的关系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 , 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 。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脏与腑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 , 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 , 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 , 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 。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 。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 , 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 , 胃喜润恶燥;脾主升 , 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 , 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 , 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 , 以发挥 其传导功能 。反之 , 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 , 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 , 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 , 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 , 又可宣通肺气 , 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 , 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 , 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 , 温热病邪 , 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 , 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 。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 。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 , 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 。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 。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 阴经届脏而络腑; 阳经届腑而络脏 。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 。
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 , 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 , 排除其糟粕 。
1.心与小肠: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 , 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 , 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 , 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 , 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 , 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肝与胆: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 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 , 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 , 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 。肺是呼吸器官 , 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 , 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 。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 。若大肠积滞不通 , 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 。肾主水、主骨、生髓 , 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 , 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 , 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 , 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
肾左右各一 , 与膀胱构成表里 。6.三焦.
三焦也是人体六腑之一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 , 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 , 包括肝、肾、大小肠、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 。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 , 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 , 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 , 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 , 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 , 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 , 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 , 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文章插图
3、五脏六腑指什么?您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简单的说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肠、膀胱、胰腺、大肠、小肠。
相关资料一并奉上仅供参考 。
五脏六腑是中医脏象学说对人体内脏的概括 。其中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具有生化和储存精气神的作用,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系统 。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 , 均有传送、消化食物和排泄废物的作用 。五脏的功能:心脏:主一身血脉,主神志,为十二官之主 , 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其液为汗 。肝脏:主藏血,主疏泻(疏达情志和协助消化吸收),又主一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液为泪 。脾脏:主运化(运化水谷之精微和运化水湿之气),统摄血液 , 升布清气,又主一身肌肉,开窍于口 , 其华在唇 , 其液为涎 。肺脏:主起司呼吸,为一身之华盖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 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其液为涕 。肾脏:肾藏精,主生殖发育,一身水液气化 , 又主骨生髓 。开窍于耳及二阴 , 其华在发 。肾为先天之本,气功家十分重视此脏 。肾中精又分为元阴、元阳 。六腑的功能: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 其中胆、胃、小肠、大肠属于消化器官 , 膀胱属于泌尿器官,三焦是包含多种功能的一个特殊的腑 。胆:与肝相表里,附于肝 。内藏精汁,又称中精之腑 。胆主决断,胆气盛则人有勇 , 胆气虚则人怯懦 。胆又为奇恒之府 。胃:与脾相表里 。上口称上脘,中间称中脘,下口称下脘 。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 , 又称水谷之海,与脾合称后天之本,有摄纳水谷精微,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 。小肠:上接胃,下接大肠 。主泌别清浊 , 清者升于脾,由脾将精微传输全身,浊者下注大肠,渗于膀胱,变为糟粕 。小肠与心脏互为表里,心脏有病,可影响小肠 。大肠:与肺互为表里,主传导糟粕 。传导失常则可以泻、痢、秘、结 。肺有病可影响大肠 。膀胱:主水液代谢,贮尿排尿 , 与肺、脾、肾、三焦共司水液气化,与肾相表里 。三焦:三焦是元气和水液的通道 , 它的功能一是运行元气,二是运行水液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通道运行不畅,会导致某些部位的气虚现象,三焦水道不利,会产生尿少、水肿等病变 。.
—中医把人体分为『五脏六腑』,所谓的『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而『六腑』则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及三焦,只要『五脏六腑』正常运作 , 身体就会健健康康康 。这『五脏六腑』中的肾,又是攸关全身的一个器官,因此,肾这个器官除了有西医所提到的代谢水份、调节水分、吸收水分、排解尿素及尿酸和对钠、钾、氯进行排泄的平衡系统之外,以中医的观点看来,肾还具有非常广泛的功能 。林志成医师告诉我们 , 举凡一个人的全身发育、泌尿系统、成长衰老、消化呼吸,甚至是肾上腺素及肾髓系统等等,都与肾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藏精之所在 , 『肾气』则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所以『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肾主水 , 肾根本就是生长发育的根本 。所以,应该要好好保护肾这个重要的器官 。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三焦:中医之特有名称,为六腑之一 , 是水液运行的道路,总司全身体液气化功能 。目前中医临床以三焦来区隔人体器官部位 。
一、上焦: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脏、肺脏) , 和头、面部及上肢等 。
二、中焦:横膈以下、肚脐以上的腹部,即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包括脾、胃、肝、胆等 。
三、下焦:肚脐以下的小腹部,包括小肠、大肠、肾脏、膀胱等 。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而临床医学又是应用科学 , 不仅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学等基础科学,而且小至分子生物学、显微组织学、大至系统生理学、大体解剖学 , 又分小儿内、外科、神经内、外科,心脏科、外科…纵横经纬,无所不包,西方医学总是分系科学,个别处理,但是这么大的学问学习起来,可真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从何开始 。
中国传统医学则更是一门有趣的学问 , 因为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 是一个整体的 。我们要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虽然也可分门别类,分系分科,但是最后总要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要把那么多五花八门的资料整合在一起,真像是写封神榜或天方夜谭 , 要把几百个神仙或是一千个故事编在同一本书里 。再进一步讨论中医之可能内涵之前,让我们先试著瞭解一下目前中医已有的一些理论 。
根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之《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1988年第五版)中医之基本特点有二:
一、整体观念
中医学重视人体本身之统一性、完整性 。与自然界之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 。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 , 相互为用的 。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机体整体之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而实现的 。中医所定义之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及胆 。这五脏六腑包含了器官及其经络 。
二、辩证论治
这是中医认识疾病及治疗疾病之特色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病理概括,而「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病症及体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及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 。常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为中医一是辩证论治而非按病施治 。
中医之基本学说则以阴阳五行及脏象为其精髓,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最初是手指日光的背光向,向日为阳 , 背日为阴,以后引申为气候之寒暖,方位之上下,动静等对比性的分配 。中医有依组织部位将五脏视为阴,六腑视为阳,下部为阴,上部为阳 。中医在动静之间取得平衡,就是所谓的「阴平阳秘」而「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所以「致中和」就成了中医之最高境界 。
而五行学说则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组成认为所有物性的基础 , 因其相互间的属性而有生克与制比的关系 。并根据五脏之特性,如木性可曲直,枝叶条达 , 有生发之特性,有疏泄的功能 , 故以肝属木;火性温热,其性上炎,心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有运化水各 , 输送精微,精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 , 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清肃为顺,故以肺属水 。水克火,火克金 , 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来描述 。有了以上的基?。?则六腑与五脏相表里 , 而将六腑之属性与五脏相关连,进而推展至气、血、津液 , 及经络系统 。而经络系统也分属五脏六腑 。
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如上所简述,脉络分明,系统有序 。治疗的方法也是同样的可分为阴阳;针灸有补泻的手法,而药物也是寒凉温热等属性 。治疗的方法也分五脏六腑或是十二经络,针灸之穴道分属十二经,及任督脉 。药物也分入五脏六腑而有属经之理论 。
由上述理论看来 , 阴阳五行为中医之哲学架构,而五脏六腑及十二经络为中医之生理架构,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哲学架构及生理架构有何关系?… 。其实如果我们能回答这个大难题,自然也就能为这套理论找到实证之科学基础 。
近年来我们在血液循环的基础理论上 , 发现了共振的现象,血管有其特定共振频率 , 器官及穴道也一样有其共振频率 。器官或穴道与动脉因为耦合振动进而产生分频现象 。由此理论推演,每个器官就有了自己的共振频率,身上有那么多器官,每一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共振频率,岂不是要有千百种频率了 。心脏是血液压力波动力的来源,在常态时,它一再重覆打出相同的波形,由佛氏转换可知重覆波之频率组成,只有其本频之谐波 。如果我们把相同谐波共振之器官归为一类,则自然得到内脏与经络关系 。五脏及其经络各属一个低频 , 所以属阴;六腑及其经络,各属一高频 , 所以属阳 。
生病时先是循经传,因为此频率能量不够,则整条经络皆供血不足,各器官逐个发生病变;严重时则越经传 , 利用相表里或相生相克的关系传到另一个经络去 , 由此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如果以脉中之频率为经络的指标,则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论治,甚至阴阳五行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
「气」由共振之理论看来,就是心脏打出来的压力能量(占循环系统中能量之95%血液之动能仅占约5%)在各个器官及经络分布之状况 。如某器官气不足,则压力不足 , 器官中微小动脉括约打开时,血液就没有力量射入微血管中而营养组织,所以此器官就因气之不足而缺血,自然就缺营养,缺氧及抵抗力等,进而代谢之废物累积 , 久而久之,百病皆可由此而来 。
气为什么会不足呢?最大的可能是心脏不够力,这是全身性的「气」不足,也可以是肺循环不好,那么血是够的,可是血中的含氧量却不够(抽烟的人经常有此问题),当然也可以是某一个经络受了伤,尤其是伤及筋骨 , 那么此经络的共振状况就严重受到阻碍,因而整个的共振振幅都受到压抑 , 当然就难免因缺血而影响到其生理功能,进而生病 。这些变化或其他器官之变化都可由脉诊仪作定量的诊断 。
气功以一个广泛的定义来看,可以是任何改善身体血液分布的运动 。其实有氧舞蹈可视为一种粗浅的气功,机械而重复的动作,就可以改善血液的循环 。但是中国自古以来传下来的各种功法,又配合了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的生理基?。溆行缘比痪透吡?。
【六腑指的是什么,六腑指的是什么】五脏六腑
(
wǔ
zàng
liù
fǔ
)
解
释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出
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
示
例
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
近义词
骨子里面、五藏六府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 , 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 , 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 , 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 , 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 , 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
wǔzàngliùfǔ 。
释义:五脏:指心、肝、脾、肾、肺 。六腑:指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指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 。
示例:
牛先生乍到这里,实际情况还不清楚 。住久了,五脏六腑里的毛病你就看清啦 。姚雪垠《李自成》第个卷第二十八章 。
【近义词】:骨子里面、五藏六府 。
五脏:指心、肝、脾、肾、肺 。六腑:指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指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
五脏六腑统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 , “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
拼音:[wǔzàngliùfǔ] 。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
文章插图
4、五脏六腑分别指什么器官人体有“五脏六腑”,其中“五脏”都包含什么?有胃这个器官吗?
五
脏
六
腑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
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
文章插图
5、六腑指的是什么六腑即人体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上中下焦)
胆(与肝互为表里):
六腑之一 , 也属于奇恒之腑(不清楚可以看上篇文章)主要功能是:
①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 , 贮存于胆 , 根据消化的需要适时施泄于小肠起到消化的作用
②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中医认为: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 二者要相互配合,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 。
胃(与脾互为表里):
①主收纳、腐蚀水谷 。因其容纳食物,故称“水谷之海”、“太仓” 。
②主通降: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 , 胃主通降正常 , 实为保证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 。(食物至胃,到小肠 , 再到大肠,最后排泄),胃失通降,在上可引起口臭,在中可见脘腹胀闷或疼痛,在下可见大便秘结,若胃气上逆,可见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小肠(与心相表里):
①.受盛化物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 。化物:变化、消化食物之意 。小肠接受从胃传下的初步消化的食物,并将其进一步消化 。
②泌别清浊 。指小肠将消化后形成的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分开,并将水谷精微吸收,食物残渣则下传大肠 。水谷精微多呈液状,固有“小肠主液”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