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的年龄是怎么分的?人生各个年龄段 , 用古语称呼:
一、年龄段为童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 。
二、年龄段为少年: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 。
三、年龄段为中年: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
四、年龄段为老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
老年――皓首,又称“白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
五、百岁以上:
100岁――期颐、上寿;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 。
扩展资料
中国在习惯上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按出生后所经历的日历年头计算,即生下来就算1岁,以后每过一次新年便增加1岁 。一般按农历新年算,也有按公历算的 。例如 , 12月末出生的婴儿,出生后就算1岁,过了公历1月1日或当地农历新年又算1岁 。这样,婴儿出生才几天,已算虚岁2岁了 。这种计算方法较为实用 。
周岁年龄又称实足年龄,指从出生到计算时为止,共经历的周年数或生日数 。例如,1990年7月1日零时进行人口普查登记,一个1989年12月15日出生的婴儿,按虚岁计算是2岁,实际刚刚6个多月,还未过一次生日,按周岁计算应为不满1周岁,即0岁 。周岁年龄比虚岁年龄常常小1~2岁 , 它是人口统计中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 。
中国最新年龄段的划分应该是这样的:
0~2岁为婴儿
3~6岁为儿童
7~12岁为少儿
13~17岁为少年
18~35岁为青年
36~50岁为壮年
51~75岁为中年
76岁~100岁为老年
101~120岁为暮年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而人的寿命会更长 。
文章插图
2、中国平均年龄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8岁 。
中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 , 但具体时间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 。
据悉,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3.64岁,中国女性平均寿命为79.43岁 。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也超过了中上收入国家,反应出了中国人口素质良好的发展态势,也表明了人民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明显的改善 。
什么是平均年龄
平均年龄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一人口年龄的平均水平 。也就是在人口群体内将各个体年龄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人口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平均年龄是反映特定人口年龄的集中趋势的指标之一 , 是人口年龄分布的重要特征值 。它采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 。当年龄分组以1岁为组距时,各年龄组的下限值就等于各年龄组的年龄 。
根据各种分析的需要 , 还可以按照上述公式的计算原则,计算各类人口群体的平均年龄 。如:平均初婚年龄 , 平均初育年龄,平均死亡年龄,等等 。
文章插图
3、中国年龄段人口比例是多少?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3383938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76020人,占63.35% , 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5280人 , 占13.50% 。31个省份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60%―65%之间的省份有15个,在60%以下的省份有3个 。
人口的作用和重要性
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人口的经济活动之中 。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再生产等等,可以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去影响社会 。首先,人口作为劳动力的源泉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因素 。劳动力人口的数量、素质及其发展趋势 ,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性质和状况,对社会再生产的规模、速度都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
人口的自然构成、地域构成、社会构成以及人口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 对社会再生产的结构、积累和分配的比例、扩大再生产的方向和规模也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对物质资料的分配和交换也有重要影响 。人口的规模、再生产速度、年龄结构、生活水平状况、素质和消费倾向都对分配的比例、状况,交换的广度 , 以及市场的供求变化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
文章插图
4、中国人口按照年龄分布的数据http://www.labournet.com.cn/ldzy/anli/data/biao/20030312_3201.htm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kuaixun/429095.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89611.html
2005年全国人口中 , 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
文章插图
5、中国人口年龄分布,要详细的【中国人口年龄分布,中国人的年龄是怎么分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 ,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 ,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 , 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 。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 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 , 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 , 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 。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 , 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 。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 ,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 。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 , 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个发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 , 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 。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 , 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 。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 , 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 。纲要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 ,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 。为此,该纲要还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确定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 , 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一、人口数量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 。2005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单位:万人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 , 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 , 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 。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 。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 , 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 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 。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 。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 。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 。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2004年 , 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时下降了7.55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 , 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 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 。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 。上述数据表明: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 。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 。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 。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 。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 。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 。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 。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 。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