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夏的来历 立夏在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这个节气了,立夏节气的时候,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 。所以称为立夏 。
在24个节气当中,其中有一个节气是立夏,立夏节气,则意味着夏天已经来临,那么立夏的来历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
详细内容01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 , 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
02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 , 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 , 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
03
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 。若按我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
04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 。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
05
明人《遵生八笺》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
文章插图
2、立夏节气的来历及传统活动 立夏 , 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立是开始,夏是季节,按照传统认识,这是当年夏季的开始日 。一般在公历5月5日或6日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立夏节气的来历及传统活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立夏节气的由来
立夏节气一到,意味着夏天就将开始,此时的温度明显升高,炎暑降临 , 同时农作物也静茹旺盛生长,因此夏天是一个生长的季节 。
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 , 蝼蝈鸣 。又五日,蚯蚓出 。又五日,王瓜生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 , 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 , 建始也 , 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 ,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
立夏节气的传统活动
立夏煮鸡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每逢立夏,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这个时候,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 。最开心的就是孩子们了 , 家长一般会编织五彩蛋兜,跟小伙伴们一起斗蛋 。
迎夏仪式
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仪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 , 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
立夏称重
中国古代很重视立夏节气 , 传统风俗众多,立夏称人这个习俗相传在三国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
立夏饮茶
在江西一带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 。在立夏的那一天 , 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 , 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 。从科学的角度看,夏天酷暑炎热,经常喝茶,尤其是偏凉性的绿茶,可以让暑气顿消,起到清热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 。另外,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 , 常喝茶可以及时补充水分 。
吃鸡肠面
在永定太平里,每逢立夏,家家都有吃鸡肠面的习惯,每人都要亲手揉制鸡肠面 。这时,老人会念叨说:“长长鸡肠面 , 人人都要食;立夏吃了面 , 人人脚骨健 。”家长们希望家人吃了鸡肠面,都会变得精力旺盛,身强体壮,无病消灾 , 干活起劲,寿命变长等 。
尝新活动
在民间,还有“立夏尝新”的风俗活动 。例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 , 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 。江浙一带,许多人都要吃上一碗香喷喷的乌米饭,也就是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 。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 , 称吃“立夏饭” 。
立夏的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
到了立夏的时候,此时天气干燥 , 风多雨少,所以人们身体中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等开始丢失,再加上天气变化无常 , 人们很有可能会出现上火的情况 。在气温升高的时候,大家的食欲也会有所下降,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 。
中医指出,立夏的时候人们应该以清淡、低脂、低盐、多维生素的饮食为主,主要就是秉承“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饮食原则,立夏的时候大家应该要少吃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 。此时应该为身体补充稀食有利补养,平时多吃绿色蔬菜、水果及粗粮 。
2、顺应时长睡眠
立夏过后就开始变成昼长夜短,人们睡眠的时间也会随着天越来也亮而变得越来越少,所以人们很有可能会出现睡眠不足的问题 , 现在针对这种情况,大家还是晚睡早起,可能会有睡眠往往不足的情况,大家此时可以适当的午睡缓解身体疲惫的情况 。
一般来说,夏季午休以30分钟至一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反而感到疲倦 。醒来后不要匆匆起床、马上投入工作或学习,因为此时大脑的供血量不足,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功能性紊乱,让人感到头昏脑胀,好再躺10分钟左右起床 。
3、防精神不足
养生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 , 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 , 出现心神不宁 。立夏养生要做到“戒躁戒怒”,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 。此外,还可多做偏静的文体活动 , 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养花等 。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应该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 , 切忌暴喜伤心 , 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
4、防气虚血热
立夏之后血热会给人带来很多不适,气虚血热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 。因此,每顿饭不要过饱,给胃留下足够的蠕动空间 。还人以轻松自然 。今年的夏季注意凉血补气和早睡早起 , 是人储存阳气力求身体大获丰收的一个季节 。
5、要防热感冒
立夏养生要注意预防感冒,避免因为各种原则受凉 , 其中多喝水无疑是好的保健方法 。此外立夏之后天气急剧上升,也勿因贪图过分凉快而猛吹空调或风扇,否则极易招来热感冒 。
文章插图
3、立夏的来历立夏确立于战国末年 。预示着季节的转换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古人十分注重“立夏”的礼俗,旧时人们在立夏时举行“迎夏”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
立夏确立于战国末年 。预示着季节的转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古人十分注重“立夏”的礼俗,旧时人们在立夏时举行“迎夏”仪式 , 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 , 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 , 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
文章插图
4、立夏的来历立夏节气起源于公元前239年(战国末年),古代帝王会在立夏这天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立夏代表着季节的转换,是夏季开始的日子 。
立夏的来历
立夏是节气中出现相对较早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 。一开始立夏是做为一个迎夏的日子,这天帝王们会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隆重的迎夏仪式 。
立夏的“立”是开始的意思 , 所以从含义上来理解,立夏是夏天开始的意思 。立夏之时,太阳黄经达45°,对应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5~7日 。
文章插图
5、立夏的来历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作为衔接春夏的分界点 , 气候开始炎暑 , 雷雨增多便是立夏的特点 。
了解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的由来特点,不仅仅能学到到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还能根据各节气的特点去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 。下面就先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立夏的相关知识:
一、立夏的由来:
立夏是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古人对立夏是这样记载的:“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 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
也就是说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时,便是到了立夏 , 这个时节动植物都开始繁茂,果子成熟了,动物也开始长大了 。
二、立夏的特点:
在天文学上,每年太阳到达黄经45度,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时为立夏节气,也就是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 。这段时间日平均气温开始稳定升达20℃以上,雨水也开始增多 。
立夏并不是已经进入了夏天,而是表示即将告别春天,马上到夏天的一个转折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
全国大部分地区因为立夏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让农作物长得很好 。但是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因为雨量迅速增大,也进入了前汛期的盛期,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段,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 。所以立夏对这些地方变成了水灾的开始,就要开始防汛了 。
三、立夏的寓意:
从立夏的寓意来看立夏是人们迎接天气升温的一个表现,因为这时的天气普遍比较炎热 。另外,立夏也有代表告别春天,迎接夏日的意思 。
其实立夏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寓意就是说明农业上就要开始忙碌了 。生活中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 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也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
总的来说,立夏的寓意就是正式的要进入了夏天了,动植物都开始成熟,农场主们要开始收获这一年的辛苦了 。
四、立夏的注意事项:
进入立夏后,天气开始变热,但是早晚温差开始变大 , 早晚出门一定要记得带着外套 。不然一不注意寒流入体,体内又无足够阳气抗御外寒,就容易引发诸如感冒、咽炎、气管炎,咳嗽发热等健康状况 。
立夏的时候雨水也开始增多了,所以出门还需要记得带着?。悦馔蝗唤涤甑贾麓胧植患埃苡暌院笠踩菀赘忻?。
首先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5月7日 。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C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 -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 ~ 20C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人们习惯_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
根据民俗专家们的说法,立夏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同时专家们指出古代很多节日和其习俗都是来源于祭礼,当然“立夏”也不例外,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立夏”出现最早也是源自于古代的祭礼,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对神明的祭祀不再是每日在固定的时刻进行,而是将祭祀的时间变为季节变换的时候,譬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
史书记载方面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 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 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 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 。
汉代也沿承此俗 , 《后汉书祭祀志》
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 祭赤帝祝融 , 车旗服饰皆赤 。”歌《朱明》,舞《云翅之舞》 。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 。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 。并用柳枝穿果叠作小儿食品,江浙- -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 。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 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耐暑 。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 , 果,馈赠亲戚邻居 。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立,建始也,夏,假也,假,大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也就是在立夏这个时候,春天结束,夏天开始,所以,有的地方又把“立夏”称为“春尽日” 。
在周代,逐渐形成在季节转换时祭祀神明之后,身为一国之主的周天子是需要亲日主持祭祀大礼,《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 。
立夏,是夏季之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 。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 , 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 。夏,在《尔雅》中被称呼为“长赢”;赢,取其“盈满”“盈余”的意思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万物至此皆长大 , 故名立夏也 。
立夏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立夏节气一到,意味着夏天就将开始,此时的温度明显升高,炎暑降临 , 同时农作物也静茹旺盛生长,因此夏天是一个生长的季节 。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 “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
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 , 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农历的立夏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 , 是夏天的开始 。前后节气:谷雨、立夏、小满 。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四月节,立,建始也;夏 , 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 。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记载,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在古代,民间有立夏称体重、吃蛋、饮茶等习俗 。
人们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开始,但实际上我国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 。若按气候学的标准 , 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
【立夏的来历和意义,立夏的来历】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 , 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 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
节气起源: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 , 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 , 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 , 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