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的别称有哪些 春节的别称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有哪些?下文为大家简单介绍,欢迎学习参考!
春节的别称有哪些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春节习俗完整版
浙江春节民俗文化:大年初一“庆田蚕”
浙江乌程县在大年初一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 , 直至三月三日止 。
宁波初一要吃豆粥 。晚上要在关门前 , 再放一次“关门炮” 。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 , 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橘,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
广东春节民俗文化:拜年是一场换橘运动
广东潮汕地区人 , 出门拜年前 , 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 , 每走一户亲戚 , 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的话 。落座后,亲戚会以潮汕功夫茶招待,临走时,回送大橘 。“所以,一天下来,你会发现早上带几个潮州橘子出门回来还是几个 。”因为粤语送大橘为“大吉”,回赠是一种礼貌 。同时在正月,每个人都要看紧自己的口袋,切忌让别人掏,“被人掏口袋,意味着这一年要被‘掏空’” 。
湖北春节民俗文化:年饭何时吃要看你贵姓
在湖北农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 , 吃年饭的时间就各异,这一习俗可能您怎么也想不到 。姓王的,在早晨五点多钟就开始合家团圆了;姓高的,则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左右才开宴;那么姓余的呢?年饭时间定在天快黑的六点钟;姓杨的,则只能在晚上十二点以后……
这里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来的楚国便到了“万径人踪灭”的地步 , 楚人已被追杀得成了一片哀鸿 。看到楚地人口锐减,秦始皇便下令从九江一带(即今江西)移民到楚国去?。械娜耸窃绯康降模械娜耸侵形绲降? ,有的人则是下午……人们为了纪念自己来到楚地,在吃年饭的时间上便以自己到达新居地的时间为准 。
山西春节民俗文化:年饭不说话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 , 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 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 , 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 , 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老北京春节民俗文化:吃法讲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 。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 , 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 。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连,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 。即便最穷的人家 , 过年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 。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制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 。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 。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要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 , 所谓“杂拌儿”是现在的什锦果脯 。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
辽宁春节民俗文化:难忘农村的血肠
在辽宁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 做年糕、蒸黏豆包 , 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 , 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 。儿女们这几天都会尽量在家帮忙,但是,嫁出去的闺女却是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 , 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 。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
黑龙江春节民俗文化: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 , 也称“破五” , 就是把饺子咬破 , 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
吉林春节民俗文化: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 , 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 。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 , 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
江苏春节民俗文化:处处聚财寻“元宝”
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 。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
常州人过年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唯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 意为聚财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大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 。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祛除病邪 , 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 , 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 , 疾病永不见 。”
山东春节民俗文化:大年初一吃馄饨
在山东的宁阳县,大年初一讲究吃馄饨 , 称之为“填仓” 。
在黄县、蓬莱一带,初一早起要照虚耗 。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 。小孩子起床后 , 要攀着门闩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 。
有些农村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 , 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 。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扎根” 。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
中国春节的别称介绍
1、不同时代的春节不同名称
先秦时期:“改岁”、“献岁”、“上日”、“元日” 。
两汉时期:“正日”、“岁旦”、“正旦” 。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朝”、“岁首”、“元辰”、“元日”、“元首” 。
唐宋元明时期:“新正”、“新元”、“元旦”、“元”、“岁日” 。
清代时期:“元旦”、“元日” 。
2、关于中国春节
其实春节也是在中国里的历史已经超过了4000多年了,而且对于春节的起源 , 一直存在到很多的起源说法,而比较多人接受的说法就是春节是由虞舜的时期而兴起的哦,而春节都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也就是现代我们所说的“过年” 。而在春节的期间,中国的一些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是会以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去庆祝的 。对于在活动方面里其实也是会有着不同的丰富内容,其中就是有着除旧布新 , 还有就是迎喜接福,祭祀组神等等这些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在不同的中国少数民族都是带有着很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哦 , 而且对于一些国家也是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有着会清楚起春节的习俗 。
其实对于在过春节的之前,家家户户都是会开始了除旧布新的时候了,而且也是会开始了打扫房屋,准备过年需要用的器具,更加的会有着洗头木有的时候,而这些也是每个人都是会有着更加多的丰富节日的活动之一的哦 , 而且在这年里隔年的会有着很多庆祝丰收的活动的 。
3、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
春节,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春节是含有着中华民族文化里的结晶和只会,而且也是有着中国华夏人们的生命的一种追求 , 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正是如此,更加多 能够有着传承我们的社会伦理的观念,对于春节所凝结的传统文化我们更加要大力弘扬推广 , 更加要把这一切都能够有着发展壮大的时候,让中华文化更加的历久弥新 。
;
文章插图
2、春节的别称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别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 , 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
文章插图
3、春节有哪些别称?春节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节日 。它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盛大的一个节日 。
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 。这种叫法大概起源于周代 。因为对于“年”,尧称“载”,夏曰“岁” , 商曰“祀” , 到了周代才称“年” 。“过年”是农业收获后的一个大庆祝日 。古书载:“年,谷熟也;从禾、干声 。春秋传曰:大有年 。”又说:“五谷皆熟曰有年,大熟曰大有年 。”五谷丰登,俗称“好年冬”或“好年景” 。
我国民间惯用农历,代代相传,未易转移 。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 , 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形式 。因为历时久远 , 深入人心,所以形成为固定的习俗 。其中主要有:(1)春联
春联究竟始于何时,虽传说不一,文献难证,但其历史久远,却是毫无疑问的 。直至到今天,每逢春节,张贴春联,仍为一项历久不衰的庆祝形式 。
(2)春酒
新春饮春酒 , 由来已久 。远在我国战国时代 , 就有此风 。如《庄子》中说:“春月毗巷,饮酒茹葱,以通五脏 。”《诗经》中也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张衡赋中还说:“致饮芹于春酒 。”由此可见,春节期间饮春酒,不但是欢庆中一大乐事 , 且有益于身体 。
古时所饮的春酒是一种延年祛病的“屠苏酒”或“椒柏酒” , 多用中药调制 。据说,屠苏酒系华陀所配药方,饮之可以“辟疲疠一切不正之气” 。早年我国医学多“寓医药于饮食,以收预防之效” 。
(3)迎春接福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广大农村特别重视 。《礼记·月令》说:“先立春三日,太史谒天子曰:某日立春盛传在木,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至今有些农村仍有“迎春”之俗 。就是在红纸上写“迎春接福”四字 , 贴于中堂 , 并陈设果品、五谷 , 以祀勾芒之神;敲锣打鼓以迎“春牛” 。当然这都是古俗了 。
你知道春节的名字变革吗
文章插图
4、春节的别称是什么?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
《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
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
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
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
……
随便数数就是十来个,也许您再给加上几个?——反正都是你、我、他/她的新开始、新气象、新机会、新盼望!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恭喜!恭喜!拜年!拜年!
希望被采纳,谢谢了,祝你幸福!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1][2]
元旦节我们都是因为
文章插图
5、春节别称什么是什么?春节别称是新春、正旦、正月朔日 。
春节,为以传统历法计算之华夏新年 , 即一年之岁首、年节,是中国与华人地区及世界各地汉族社会过的传统新年,又称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头上亦称为过新年、过年、度岁、庆新春、贺新岁,属于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首 。
春节传说:
民间传说,往往春节期间,冬天野外会出来一种叫年的野兽,也叫“夕” 。年兽一年出没一次,这一日叫“过年”(年来了),过年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 。年兽“夕”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 , 炎黄先祖为了躲避年,那举家团圆在一起,围坐在一起抵抗年兽 。
由于年兽每年出没一次 , 炎黄先祖在于其无数次斗争中,摸索出了斗争诀窍,年兽虽猛,但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 。因此,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红春联,在家门口燃起篝火 , 放爆竹,年兽看见人家门上贴着红对联,门口有红火燃起,爆竹霹雳乱响,还会和长辈拜年 , 就赶走了年兽 。
也有一种说法是,该猛兽是“夕”而非“年” 。春节是除夕而后过年 。“夕”是一种幽幽的怪物 , 而“年”从字义上也和动物猛兽无关,更像是丰收成熟的意思 。古文中也无年兽的记录,而仅仅始于民国时期的说法 。
【春节的别称,春节的别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