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怎么写?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 。它起源于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 。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所以民间就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活动了 。
在这一天最不能少的习俗就是赏灯,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 。这一天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赏灯诗,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天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
在这一天有很多信仰活动,人们祈求神灵保佑 。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 。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 。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 ,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 , 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 , 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 , 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 。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 , 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 。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 , 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
文章插图
2、上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上元节是元宵节 。
传说 , 远古时代,玉皇大帝特派灶神菩萨下凡了解民情 , 每月逢三需要上天回禀具体情况 。后来,在有一年的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回禀表达了农民的艰辛,并声称如果农民累坏身体将会影响贡献 。
玉帝听闻命群臣共商良策 , 后来派难陀祖师下凡让百姓发?。?以此让农民休息 。之后,在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给农民下了疯人药,百姓果真变疯了,有缝新衣、绣花鞋的,有杀猪、宰羊的,就是没有下地干活的 。
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聚在一起大吃大喝 , 大家整天做的事情就是到处玩耍 , 还会带着礼品去拜访亲朋好友 。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如实禀告,玉帝担心百姓一直不干活,就让药王菩萨下凡为百姓治病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为百姓煮了汤圆 , 里面放了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吃完之后就恢复了正常 。元宵节就是由此得来,后来也就演变成了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 。
节日意义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 , 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 , 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
初五是破五,农活开始了,商店开门了 。这个时段 , 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
文章插图
3、元宵节的文化意义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 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观灯的盛况,在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里,留下了众多令人神往的记载 。它以热烈喜庆的民俗意蕴和团圆浪漫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岁时文化中大放异彩 , 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 。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此时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同时国人历来重首尚新,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比如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 , 前后各一日以看灯 , 光若昼日 。”同时,元宵节还突破了长安宵禁的限制 , 使得民众社会娱乐空间和时间大大拓展 。与此相对应的 , 是女性这一历来为礼教所束缚的群体 , 也暂时获得自由 , 可以尽兴参与到元宵节狂欢中 。在唐朝,不仅平常深锁宫闱的宫女们可以参加元宵节的盛装游乐,长安郊县的少女少妇们,也可以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 , 未始有之” 。这狂欢喜庆的习俗,随着明清市民社会的发展,不仅日趋极盛 , 还增加了舞狮子、闹龙灯、猜灯谜等新的习俗 。小说《镜花缘》里记载多九公在智佳国猜了一个出典于《孟子》、谜面为“万国咸宁”的灯谜,谜底为“天下之民举安”,可见元宵节还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寓意 。
说到祈福,这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文化主题 。清代苏北地区,元宵夜要引火烧田,祈求丰收 , 童谣唱:“灯笼亮,火把红 , 正月十五炸麻虫,场边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 。”陕西一带还有挂灯笼“照黑角”的习俗,寓意把家里所有黑暗角落都照亮,以示驱邪纳福 。另外 , 清代广东还有妇女元宵节祈子的习俗 。
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 。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终成眷属 。前者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所载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描写 。后者有《太平广记》所记载的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饱经世乱而忠贞不渝,最终破镜重圆的温暖故事 。这些,都为元宵节注入了温馨的文化气息 。
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鼓舞和温暖了我们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把它珍惜好、传承好 。
文章插图
4、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那些文化内涵???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 , 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 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 , 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 , 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 , 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 , 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 , 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 , 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 , 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 , 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 , 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 , 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 明帝提倡佛教 ,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 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 , 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文章插图
5、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 , 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 , 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
【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 , 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 , 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 , 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 , 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 , 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 , 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 , 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 , 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 , 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 , 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
【上元节的文化内涵,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怎么写?】【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 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 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 , 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 , 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 , 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