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尘的文化内涵,腊月二十四扫尘的含义

1、腊月二十四扫尘的含义为什么农历腊月二十四要扫房?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春节是民间最热闹最受百姓重视的节日 。除夕之夜,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满怀喜悦从四面八方奔进心里的温馨港湾―――家 。这时家里家外都已装饰一新,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年夜饭,聊着永远也说不完的家常,呈现出一派安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
按老北京的风俗,在这繁花似锦的除夕夜到来之前 , 人们要经过一个非常繁忙的准备期 。民间流传着一段谚语就反映了这个忙碌而有序的过程:“二十三糖瓜粘 ,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 , 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 , 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
过去 , 社会的物质供应很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单调,所以大人孩子都盼着过年好好地享受一番 。
过年的筹备工作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二十三当天算个小年 。这一天,大人都会给孩子买糖吃 , 但不是平常的糖果,而是粘牙的关东糖和圆形的样子像南瓜的糖瓜 。
二十四要打扫房间,特别是犄角旮旯儿平时清理不到的地方都要彻底清扫,同时还要拆洗被褥、床单、窗帘等 。
二十五去碾谷,在农村,人们要把家中存放的稻谷脱皮,麦粒碾成面粉;城市的人们要买粮,也就是要为过年准备充足的粮食 。
二十六去买肉,要多买一些回来 , 基本整个过年就够用了 。而且买来以后 , 要把肉按不同用途分开放 , 有些食用方法比较复杂的 , 需要提前做的 , 这一天也开始着手准备了 。那时没有冰箱 , 就把肉包好后放在院子里猫找不到的地方 , 靠着大自然的温度保存 。
二十七去宰鸡 , 过去没有现在这样的大型养鸡场和屠宰加工厂 , 更没有清理干净的整鸡和分割鸡卖 。所以,人们都是买活鸡现场宰杀,带回来自己清洗再做菜 。
二十八把面发,发面就是为做主食准备的 。那时没有现在用的方便快捷的发酵剂,要发的面又很多,所以要提前准备充足 。过年的时候,家里人聚得很齐,还有很多亲戚朋友要来,人会很多 。家里人都很忙碌,吃饭时一般只做菜,不做大量的主食了 。
二十九这天主要是制作这些主食,前一天已经把面发好了,直接做就可以了 。主食的品种主要是馒头,除此以外,再蒸些花卷、豆包 。有些巧手的主妇还会做出些新花样,比如,长着红眼睛的小兔子、可爱的小刺猬、憨态可掬的小熊等等,从主食的种类上可以看出主妇的聪慧和勤劳 。
三十晚上扭一扭,这天就是人们盼望已久的除夕了 。到了晚上,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品尝美酒佳肴,用自己认为最快乐的方式庆贺新一年的到来 。这里用“扭一扭”来形容人们高兴的样子 。
大年初一拱拱手 , 民间把春节又称为过大年 , “拱拱手”是对拜年动作的描述 。初一早晨 , 不只是家里人互相拜年,邻里之间也要拜年,特别是晚辈要主动给长辈拜年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出自哪里腊月二十四习俗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则为“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除旧布新、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四习俗介绍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 间叫做“迎春日” , 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扫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由来已久 。《吕氏春秋》记载 , 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四习俗由来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 , 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 。在农历正月新年前 , 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 。民间信仰以为,诸神从这一日起不理人间事物,回天向玉皇大帝述职 。民间传 说,这是神明归天的日子,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顾秩序;民间又以为神明上天之後,须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间;於是便有传说 , 这时间内 , 即使翻转屋子也不必顾虑任何细节 , 利用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更不怕冲犯家中神明 。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大扫除的日子 。“扫尘日”和“送神日”的正确日期 , 有说是二十三日,也有说是二十四日 。《五经异义》则说,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民间在二十四日,基於这本主张官府二十三日祭灶的书,亦指出官府是选择在二十三日“阴阳”交介的时间送神 。因此,其实就是指从二十三日亥时进入二十四日子时的交界时间──依然是二十四日 。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多数源自闽广两?。?受当地民间习俗影响,因此,东南亚华人普遍的把二十四日视为“送灶”和“扫尘日”的正日 。古时有 关扫尘的由来 , 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 , 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庾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 。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仇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 。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司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 , 好让王灵官司来个斩尽杀绝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 , 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 , 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 。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 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 , 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司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 , 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 , 灯火辉煌 , 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司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廷,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惊 , 隐藏旨押审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这次……>>
扫尘的寓意每年春节的前几天的大扫除我们称它为“扫尘”,扫尘日 , 即腊月二十四 , 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 。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 。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 , 也叫“迎春日” 。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 , 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 。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 , 汉族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 , 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尘 。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 , 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 ,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
小结:你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过年的前几天家里大扫除的那么彻底了吗?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寓意,要想弄清楚这些,就必须好好查查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寓意了 。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
春节习俗之祭灶――中国传统习俗 。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 。“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 , 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祭灶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 , 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
冀中地区的祭灶活动:当地人祭灶,又称”送灶王爷上天“ 。一般为,腊月二十三日 , 晚饭后,家庭主妇先给灶王爷上香 , 摆供品,如花糕、糖瓜等,备红枣及杂粮,为谒见玉帝礼品 , 另供草料和清水,为灶君喂马饮马之用 。夜深人静,把灶君像轻轻取下 , 和黄表纸与纸钱在大门口烧之,主妇带全家再次祷告,”上天言好事,回宫见吉祥“ 。请灶君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然后 , 全家分食花糕和红枣等 。

扫尘的文化内涵,腊月二十四扫尘的含义

文章插图
2、过年扫尘的含义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扫尘之日 , 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
意义: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扫尘的文化内涵,腊月二十四扫尘的含义

文章插图
3、春节习俗扫尘有什么含义扫尘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 , 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 , 置于床脚 ,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 , 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 。“帚”字已见于甲骨文 。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 , 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 。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 。《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 。这说明 ,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 。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 。有人认为 , 早在尧舜时代 , 我国人民就有了“扫年”(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的习俗 。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
《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 。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 。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
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 。”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时间 。“扫年”之风俗 , 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
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 。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 。”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 , 疏浚明渠暗沟 。
扫尘的文化内涵,腊月二十四扫尘的含义

文章插图
4、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一.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 , 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 ,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 , 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 , 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 , 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 , 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 , 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 , 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 ,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 ,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 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 , 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 , 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 , 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 , 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 , 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 , 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 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
【扫尘的文化内涵,腊月二十四扫尘的含义】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 ,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1.扫尘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 , 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 ,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 ,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 , 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 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天” ,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 ,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6.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图个吉利 。现在 ,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 , 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 , 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 ,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
8.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 ,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 , 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 , 或蒸或炸 , 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 , 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 , 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 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
9.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 , 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 , 碧井屠苏沉冻酒 。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
佳人重劝千长寿 , 柏叶椒花芬翠袖 。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
命随年欲尽 , 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 名纸朝来满敝庐 。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て蠛停?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 , 忧患潜从物外知 ,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 , 守岁围炉竟废眠 。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
听烧爆竹童心在 , 看换桃符老兴偏 。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 , 散席分尝胜利茶 。
只有精忠能报国 , 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
二.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 , 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
过端午节 , 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 由于地域广大 , 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 加上许多故事传说 , 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 , 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 , 已得到新的发展 , 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
【端午节别称】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
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三.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 , 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 , 观赏祭拜,寄托情怀 , 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 , 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 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 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 , 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 , 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 , 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 , 服下此药 , 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 , 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 , 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
三天后 , 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 , 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 , 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 , 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 , 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
从此 ,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 , 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 , 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 , 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 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 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 , 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端午节,本名端午,又称端阳、午日、端五、地腊、蒲节、 重午节、天中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等别称,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
为什么叫“端午”?“端”是“正”的意思 。古人用《周易》【爱春秋,爱中华】卦中的十二个卦来表现一年十二月的阴阳二气循环 , 这十二个卦叫做“辟卦”或“消息卦” 。非常形象生动 。
复卦(上坤下震)一阳息阴代表冬月建子
临卦(上坤下兑)二阳息阴代表腊月建丑
泰卦(上坤下乾)三阳息阴代表正月建寅
大壮(上震下乾)四阳息阴代表二月建卯
夬卦(上兑下乾)五阳息阴代表三月建辰
乾卦(上乾下乾)六阳息阴代表四月建巳
姤卦(上乾下巽)一阴消阳代表五月建午
遁卦(上乾下艮)二阴消阳代表六月建未
否卦(上乾下坤)三阴消阳代表七月建申
观卦(上巽下坤)四阴消阳代表八月建酉
剥卦(上兑下坤)五阴消阳代表九月建戌
坤卦(上坤下坤)六阴消阳代表十月建亥
从以上所列的表中可见,农历五月对应地支中的“午” 。“巳”、“午”、“未”三个月是夏季,夏季在五行中属火 , “巳”是火的出生状态,“午”是火的极盛状态 , “未”是火的衰墓状态 。火气到了极盛的状态,也就是阳气达到了极盛状态,就会物极必反,阴气开始产生 。五月初五是五月的开端,从此之后,阴气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强,是阳气强盛的顶峰,又是阴阳变化的开始 。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这个词 , 否卦(三阴在下,三阳在上)是七月,它的极限就是代表十月的坤卦(六爻全阴);但是,与此相对应的还应该有个“泰极否来”,只是因为人们喜欢事情从不好到好,所以,不大提这个词 。泰卦(三阳在下,三阴在上)是正月 , 它的极限就是代表四月的乾卦(六爻全阳) 。因为到了五月初五时,已经开始“泰极否来”,所以 , 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转变,而且要通过一些方法来消除阴气开始强盛可能即将带来的不祥之气 。
为什么又把时间定为“初五”呢?一方面因为“五”与“午”谐音,“五”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天地之气相交合,与“五”相对应的五行中的“土”又代表着转化与过渡;另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合历(即农历)”每月的开端并不是“初一” , 而是根据那个月的“节”(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来确定,比如一年的开始不是从正月初一开始,而是从立春那天开始,夏季不是从四月初一开始,而是从立夏那天开始,因此,夏季的开始结束是到夏至,初五前后正是夏至的时候 。
从五月是阳气极盛、阳气是正气来说 , “端”是“正”的意思;从五月是阴气开始的时候,所以也可以说是“初”的意思,因此 , “端五”也可以称为“初五” 。因为“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五月正是“午”月,因午是阳气极盛而同时转衰的时候,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所以也称重五或重午 。因为端午是天地之气阴阳转化的过渡点,此前是一年中阳气由初生到极盛,此后是阴气从初生到极盛,所以又叫天中节 。如此等等,还有很多,不再多加解释 。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其中,纪念屈原说为这个节日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是后起的;三代夏至节说是与我国的历法紧密相关的 , 应该是较早的,云尘子主张采用此说;恶月恶日驱避说与我国的历法和术数观念有关,与第二说并不矛盾;吴越民族图腾祭说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而且以图腾作为切入点来加以说明,是近代以来的说法 。
端午节,本名端午 , 又称端阳、午日、端五、地腊、蒲节、 重午节、天中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等别称 , 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
为什么叫“端午”?“端”是“正”的意思 。古人用《周易》【爱春秋,爱中华】卦中的十二个卦来表现一年十二月的阴阳二气循环,这十二个卦叫做“辟卦”或“消息卦” 。非常形象生动 。
复卦(上坤下震)一阳息阴代表冬月建子
临卦(上坤下兑)二阳息阴代表腊月建丑
泰卦(上坤下乾)三阳息阴代表正月建寅
大壮(上震下乾)四阳息阴代表二月建卯
夬卦(上兑下乾)五阳息阴代表三月建辰
乾卦(上乾下乾)六阳息阴代表四月建巳
姤卦(上乾下巽)一阴消阳代表五月建午
遁卦(上乾下艮)二阴消阳代表六月建未
否卦(上乾下坤)三阴消阳代表七月建申
观卦(上巽下坤)四阴消阳代表八月建酉
剥卦(上兑下坤)五阴消阳代表九月建戌
坤卦(上坤下坤)六阴消阳代表十月建亥
从以上所列的表中可见,农历五月对应地支中的“午” 。“巳”、“午”、“未”三个月是夏季,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巳”是火的出生状态,“午”是火的极盛状态,“未”是火的衰墓状态 。火气到了极盛的状态,也就是阳气达到了极盛状态,就会物极必反,阴气开始产生 。五月初五是五月的开端,从此之后,阴气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强,是阳气强盛的顶峰,又是阴阳变化的开始 。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这个词,否卦(三阴在下,三阳在上)是七月,它的极限就是代表十月的坤卦(六爻全阴);但是,与此相对应的还应该有个“泰极否来”,只是因为人们喜欢事情从不好到好 , 所以,不大提这个词 。泰卦(三阳在下 , 三阴在上)是正月,它的极限就是代表四月的乾卦(六爻全阳) 。因为到了五月初五时,已经开始“泰极否来”,所以,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转变 , 而且要通过一些方法来消除阴气开始强盛可能即将带来的不祥之气 。
为什么又把时间定为“初五”呢?一方面因为“五”与“午”谐音,“五”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天地之气相交合 , 与“五”相对应的五行中的“土”又代表着转化与过渡;另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合历(即农历)”每月的开端并不是“初一”,而是根据那个月的“节”(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来确定 , 比如一年的开始不是从正月初一开始,而是从立春那天开始,夏季不是从四月初一开始 , 而是从立夏那天开始,因此,夏季的开始结束是到夏至 , 初五前后正是夏至的时候 。
从五月是阳气极盛、阳气是正气来说,“端”是“正”的意思;从五月是阴气开始的时候,所以也可以说是“初”的意思 , 因此,“端五”也可以称为“初五” 。因为“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五月正是“午”月,因午是阳气极盛而同时转衰的时候 , 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 , 月、日都是五,所以也称重五或重午 。因为端午是天地之气阴阳转化的过渡点,此前是一年中阳气由初生到极盛,此后是阴气从初生到极盛,所以又叫天中节 。如此等等,还有很多 , 不再多加解释 。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其中,纪念屈原说为这个节日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是后起的;三代夏至节说是与我国的历法紧密相关的,应该是较早的,云尘子主张采用此说;恶月恶日驱避说与我国的历法和术数观念有关,与第二说并不矛盾;吴越民族图腾祭说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 , 而且以图腾作为切入点来加以说明,是近代以来的说法 。
端午节是用于祭祖的节日,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先民“天人合一”自然观 。端午节起源涵盖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 , 清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 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弘扬非物质文化 。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 屈原就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化身,他对国家的忠贞、对百姓的怜悯早已伴随着他的诗篇,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不朽 。尽管普通人未必能读懂屈原著名的《离骚》 , 但也丝毫不影响大家了解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家国情怀 。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 , 至今不辍 。
端午节已经变成了一个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
在民间,端午节的习俗越来越多,除了赛龙舟、抛粽子、吃粽子之外 , 还有了喝雄黄酒、放风筝、挂艾草、拴五色绳等习俗 。
但不可不说的是,越来越多的习俗,使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越来越浓厚 , 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厚 。到了今天,更是成为了人们的统一节假日,成为了看望父母,家庭团聚的日子 。
是纪念屈原的
不过现在被不知廉耻的韩国人申请成他们的文化遗产了
扫尘的文化内涵,腊月二十四扫尘的含义

文章插图
5、过年大扫除有什么含义春节大扫除意义: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 , 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 。据《吕氏春秋》记载 , 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习俗由来: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 , 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 , 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 。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 。三尸神密报 , 人间在诅咒天帝 , 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 。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 。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 , 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 , 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 , 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 , 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 。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 , 掸去蛛网 , 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 , 心中十分奇怪 , 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 , 永拘天牢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 。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
新春扫尘也就是大扫除,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
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
新春扫尘的简介: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 , 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在中国民间,除夕的风俗是很多的 。除夕大扫除的风俗由来已久 。除夕前几天,人们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还要进一步大扫除,进行“除故纳新” 。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传说,据说,古代神话中颛顼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好吃懒做,平日穿着破烂衣服,喝很稀的粥 。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冻又饿,死在屋角 。所以,除夕这天 , 人们乘大扫除机会 , 把家里的破烂衣服和剩饭剩菜拿出来,在新的一年来临前倒掉,表示不让贫穷到家里来 。
新年新气象,将旧年不好的事洗去,这是咱们中国的传统做法.
简单点说 。新年新气象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