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妁婚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婚姻形式,但在唐代这一较为开明的封建社会中,男女打破了媒妁婚的束缚、能按自己的意愿择偶的事发生得多一些,在敦煌这一特殊地区发生得更多 。当时,敦煌的少女地位相当尊贵,她要亲自选夫、问夫,这种情况反映在敦煌写本的敦煌民间故事赋——《下女夫词》里,它渗透着敦煌的特点,也是唐代高度的封建文明在婚俗上的反映 。
这正如《下女夫词》中所说的:“只要绫罗千万匹,不要胡觞数百杯 。”“胡”在这里泛指异族,绫罗千万匹在这里象征汉族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词的意思是宁愿嫁给汉族,决不与胡人婚配 。
例如以下一段问答:
女问: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来到?
儿答:本是长安君子 , 进士出身 。选得刺史,故至高门 。
女问:既是高门君子,贵胜英流,不审来意,有何所求?
儿答:闻君高语 , 故来相投,窈窈淑女,君子好逑 。
女问:金鞍骏马,绣褥交横,本是何方君子,至此门庭?
儿答:本是长安君子,赤县名家 , 故来参谒,聊作荣华 。
女问:使君贵客,远涉沙碛,将郎通向,体内如何?
儿答:刺史无才,得至高门,皆蒙所问,不胜战陈 。
从以上这段问答的内容看来,不能从表面上理解无非是夸饰门第与才貌 , 而是十分强调自己是“长安君子,赤县名家”,它意味着拥护大唐政权,和奴隶制的野蛮侵略相比,这是有历史的进步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