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历史 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历史 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1、八达岭由“巴达岭”谐音而得名 。相传元代有一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到此,见这里关山险峻 , 崇峦叠翠 , 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巴达岭”,后讹传为“八达岭” 。但查阅《历代帝王录》、《中国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过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却有一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 。据传他出生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内 。
2、明代《长安客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 , 是关山最高者” 。

3、八达岭这名,最早时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中《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 。元代 , 这里称“北口”,是与南口相对而言 。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县境内,从南口到北口 , 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 。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 。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 。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 。“古人有居庸之险 , 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 。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向驻以重兵把守 。八达岭成为军事战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 。
【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历史 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4、据《史记》记载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曾设军都、居庸两座关城 。北魏《水经注》说:“居庸关在居庸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迳军都界…… , ”因此,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关址在八达岭 。“居庸”之名从何而来?是秦始皇筑长城,从南迁徙一批贫苦农民和囚徒,到军都山妫川小盆地定居,称为庸徒居处 。汉武帝时 , 将妫川置居庸县(仿延庆) 。《水经注》所记载的关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势,与八达岭的地理环境相同 。

5、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 , 曾在八达岭一带修筑长城 。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国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筑长城,名叫“畿上塞围”,东起上谷军都山(即八达岭一带) , 西至黄河岸 。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长城,西起大同,经军都山东去,把长城延长到了海边 。
6、八达岭长城在明朝重新修筑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墙在军事上的重要,当了皇帝后,即“高筑墙”,设防备战 , 其时各州府县,也纷纷兴筑城池 。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率军在北方筑关制塞,修筑长城,加紧练兵屯田 , 以防元残余势力南侵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