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故事 知青北大荒冬过年故事

过年故事 知青北大荒冬过年故事

1、财神节: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 , 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非常富有 , 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 。后祭京被贬 , 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玄坛面似锅底 , 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
2、腊八节:腊月初八,我国的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 , 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 , 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很小的时候因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 。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 。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煮成粥 , 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 。后来作了皇帝 , 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 , 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 。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 。后来,传至民间 , 就沿袭成俗 。



【过年故事 知青北大荒冬过年故事】3、贴春联: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春联的历史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就符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 在我国有着优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 , 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连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拒历史记载 , 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付对联 。宋代以后 , 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家 , 除夕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出巡,埃们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提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