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世界|多了这个字,讽刺画有了质的飞跃

追溯漫画的发展历程,
早期漫画常被称为“讽刺画”。
“讽刺画”和“讽刺漫画”的一字之差,
究竟让它们之间产生了多大的改变?
是萌芽还是飞跃?
讽刺和幽默,作为漫画最核心的两个功能
到底能否作为界定漫画的准则?
跟随著名漫画家刘曼华先生
一探究竟。
讽刺画与讽刺漫画文 | 刘曼华
无论中外,早期漫画,常被冠以“讽刺画”的称呼。它们在造型上大都写实,夸张的较少,在构思上多为直白。虽然在造型和构思上常常表现出滑稽的倾向,但尚未走到幽默的阶段。
“漫画”一词产生于十七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中国运用这个词是在二十世纪初。《欧洲漫画史》是二十世纪初写成的,或许是为了“漫画史”的行文方便,所以将没有产生“漫画”一词以前的讽刺性绘画统称为“漫画”或“讽刺画”。即便是介绍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也将“讽刺画”和“讽刺漫画”混用。中国在没有广泛使用“漫画”一词之前,报纸上就已经出现了“漫画”,但当时也被称为讽刺画或讽喻画、滑稽画、谐画等。“讽刺画”的称呼在中、西方的出现似乎都比“漫画”要早。
漫画和其它事物一样,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站在今天的坐标,回望漫画的发展历史,就会对“讽刺画”与“讽刺漫画”这两个只有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的名字,看得更清楚一些。一字之差,两者间模糊的界限,这些都无法让我们忽略 “讽刺画”和“讽刺漫画”之间的区别。早期被称为“讽刺画”的作品与我们今天的“讽刺漫画”区别在何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到底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绘画形式,还是同一性质的前后关系?
在欧洲,更早的漫画都有讽刺的意味或就是直截了当的讽刺,如图一。
漫世界|多了这个字,讽刺画有了质的飞跃
文章插图
●图一 | 《罗马教皇之驴》 讽刺教皇的漫画 1523年
这些作品在构思上大都很直接、直白,或是某种现象的场景写照,并未在立意上深化。在造型上也很写实,夸张的较少。讽刺的力度与形式也与今天的“讽刺漫画”有很大不同,它们的“外形”还没有从欧洲的古典绘画中分离出来。被称为“开了现代社会讽刺画的先河”的英国漫画家贺加斯的作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图二。
漫世界|多了这个字,讽刺画有了质的飞跃
文章插图
● 图二 | 《法官们》 威廉·贺加斯作于1758年
贺加斯的作品就是抓住了某个具有讽刺性的场面或瞬间,来达到讽刺的目的,并未加入幽默成分,更没有我们今天在创作中所提倡的“点子”,只是将这个“事实的弊端”摆了出来。虽然作者以此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却没有更深刻的评议。这与今天讽刺漫画所具有的鲜明评议性是有差距的。
十九世纪末,漫画传入中国。发表于1898年的《时局全图》(图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第一幅政治讽刺漫画,也是以直白且直观的比喻和较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此后,我国早期漫画也是构思较为直白、造型写实,表现形式上依然有着很重的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子。确切地讲,无论中外,称这些早期作品为“讽刺画”是更为合适的。
漫世界|多了这个字,讽刺画有了质的飞跃
文章插图
● 图三 | 《时局图》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漫画概念去衡量二、三百年以前的漫画,那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只能做比较,以此来明晰两者间的不同之处。我们也发现,当时的讽刺画,在欧洲的政治和宗教斗争和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战斗性、批判性、观点的鲜明性,以及造型上的有意滑稽,已经进入到漫画的范畴。所以说,早期的“讽刺画”与今天的“讽刺漫画”是同一性质的绘画,有着内在基因的同一性。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