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TWS供应商和“贴膜厂商”可能走上相同命运( 二 )


【耳机|TWS供应商和“贴膜厂商”可能走上相同命运】络达的品牌经历则更是跌宕起伏:他们刚刚开始做TWS芯片时 , 有关的产品还曾因与AirPods的外观过于相似而被美国海关扣押 。 但在短短数年后 , 随着品牌技术的提升 , 络达凭借出色的降噪算法 , 成功成功打入了苹果的供应链 , 为Beats Studio Buds耳机提供主控芯片 , 完成了从“山寨”转正的转型 。 尽管其产品和苹果的H1芯片还有一定距离 , 但考虑到Beats是苹果面向Android用户的第一品牌 , “转正”后的络达注定可以借Beats的东风越走越远 。

但对于TWS产业链的下游厂商 , 也就是我们消费者所理解的TWS“品牌”来说 , 采用这种高端TWS芯片并非没有坏处 。 首先 , 高端芯片意味着更高的价格 , 而更好的价格也限制了品牌的利润空间 , 根据某TWS耳机品牌发起的调查 , 如果抛开AirPods和苹果生态不提 , 剩下的TWS产品销售有超过半数发生在200元左右的价格区间 。
但同一时间 , 高通的TWS主控售价普遍在1-5美元 , 恒玄和络达的产品售价也在1-2美元附近 。 如果按照TWS耳机常见的芯片成本-售价的比例计算 , 最终产品售价很可能会超过600元人民币 , 这样的定价显然无法帮助TWS产品打开大众市场 。

不过从手机的角度看 , 考虑到购买旗舰手机的用户对TWS产品售价的接受范围相对要大一些 , 对部分“议价能力”或“溢价能力”较强的品牌来说 , 采用这类性能优先的芯片其实也不是不行 。
薄利多销还是饮鸠止渴?看到这里 , 你可能会觉得“既然高价耳机买的不好 , 那性价比优先或价格优先的芯片供应商的盈利能力一定很高” , 而事实并非如此 。 刚才我们说过有不少TWS产品的购买发生在200元左右的价位 , 但如果我们在电商平台上搜索这个价位的TWS产品 , 不难发现这个价位市场竞争比任何价位都要激烈 。 尤其是百元以下的耳机 , 出厂批发价甚至已经低至10元 。
激烈的市场竞争极大地限制了下游品牌的定价空间 , 大家芯片供应商大同小异 , 因此也没办法在耳机的功能或者软件上作区分 , 正好两败俱伤地比拼价格 。 而当下游品牌开始积极寻找最便宜的供应商时 , 处于供应链上头的芯片供应商也只好跟着一起降价 , 将价格战从产品市场带到芯片市场中 。

这也是中科蓝讯、珠海杰理等品牌可以把自己的芯片价格压缩至2-9元人民币的原因 。 作为TWS行业的后来者 , 在技术积累不如高通、苹果等品牌的前提下 , 价格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力 , 价格战也是他们“养精蓄锐”发展技术的必要阶段 。
以中科蓝讯为例 , 这个创立于2016年、以“山寨AirPods”起家的企业在短短两年内就找到了“财富密码” 。 2018年营收近8400万元 , 2019年营收就来到了6.4亿元 , 2020年营收更是代劳了9.2亿元 。 与此同时 , 净利润也从最开始18年的72万元来到2.1亿元 。 联系到其产品特点 , 不难发现对低价TWS耳机来说 , 芯片的价格远比芯片的功能重要得多 。
重走手机贴膜的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 用户不可能一辈子用十元左右的TWS耳机 , 中科蓝讯也不可能做一辈子的低端新芯片 。 在用低价掌握市场话语权后 , 低价TWS产品迟早会被下游品牌和消费者一并淘汰 。 芯片厂商能否抓住转型的契机 , 在低价TWS小时之前用足够的技术完成品牌转型 , 让芯片从价格优先型转型至性价比优先、甚至是性能优先型 , 这才是中科蓝讯未来需要回答的问题 。

从这个角度看 , TWS就像手机的屏幕贴膜 。 在市场发展初期 , 用户手机贴膜唯一的认知就是价格 , 材质、层数、透光率、剪裁这些指标用户眼中一文不值 。 但谁赢得了手机贴膜的价格战?价格更低的贴膜?不 , 是越来越便宜的钢化膜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