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高产栽培技术 川芎高产栽培技术有哪些

川芎别称香果、胡藭、芎藭等,是伞形科藁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栽培作物,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川芎高产栽培技术 。
一、选地整地
育苓地:宜选阳山,或半阳山的荒地或熟地 。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好 。除净杂草,就地烧灰作肥 。翻地深约25厘米,耙细整平,作1.3-1.5或1.7-1.8米宽的高畦 。
坝区种植地:宜选地势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力较高、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主产区川芎多栽培于水稻田或砂壤土中 。不宜选用冷沙土或过于粘重的黄泥、白鳝泥、下湿田等 。
川芎的前茬多为水稻,少数是早玉米 。整地方法:一是不耕地,收完水稻割去谷桩,开沟作畦,称为“栽板秧” 。二是犁田,耙后再开沟作畦,一般畦宽1.6米,沟宽30厘米,沟深约25厘米 。畦面呈龟背形,高10-13厘米 。
二、栽培方法
1、繁殖种栽
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中旬,将坝区未成熟、健壮的川芎(俗称“抚芎或奶芎”)挖起,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运到山上穴栽 。抚芎最好是正山系培育的,忌用土苓子和细山系培育的 。行株距24-27厘米,穴深6-7厘米,每穴1个,小抚芎可种2个,芽口向上,以利萌芽生长 。每亩用抚芎150-250公斤 。用腐熟堆肥或灰肥400-500公斤,油枯粉75公斤混合穴,施最后覆土平穴 。
苓种的收获与贮藏:小暑后,当茎节盘显着突出,略带紫褐色,茎杆呈紫红色时选阴天或晴天早晨及时收获 。一般连株拔起,剔除病株或茎杆腐烂的植株,去掉叶子,割下根茎,捆成小捆 。置阴凉的山洞或室内,温度不超过30℃,地上铺一层茅草,把苓杆交错堆放上面,再用茅草盖好,每周上下翻动1次 。立秋前后取出作种 。
苓种的切割、分级与处理:苓种按节割成3-4厘米长的段,每段中间有突出的节盘1个,即“苓子”.每根茎杆可割6-9个苓子 。每100公斤抚芎产苓种200-250公斤 。
苓子按茎杆大小和部位分级:最大的叫“大当当”,较大的叫“大山系”较细的叫“细山系”,大小适中的叫“正山系”,靠近地面的叫“土苓子”.各种苓子要分别栽种,以保证出苗和生长整齐 。实践证明,正山系最好,土苓子次之 。细山系和大山系再次之,大当当和纤子最次 。
苓子分级后,需进行挑选 。选择健壮饱满、无病虫害、大小一致、芽咀全的苓子作种 。
预防茎节蛾的危害,栽前要进行消毒 。产区多用烟草水浸泡 。每40公斤开水放入2.5-3公斤土烟杆(烟骨头),盖严闷,自然冷却,用手搓揉土烟杆,再浸1天 。取出土烟杆,浸泡苓子,30分钟后,再取出苓子,晾干即可栽种 。或用烟骨头和麻柳叶各5-6公斤,加水煮沸,滤液冷却,浸泡苓子24小时,取出后清水洗,晾干后栽种 。亦可用敌百虫150倍液浸泡苓子1小时后栽种 。
2、种植
一般于立秋前后为宜,最迟不过处暑 。选晴天,边整地边栽种 。栽种时,按行距30-36厘米在畦上横向划沟,深2-3厘米 。然后,顺着沟的方向,用手将苓子斜放沟内,轻按土中,节盘上的芽咀向上或向侧 。入土不宜过深或过浅,每沟等距放苓子8个,行与行之间的两端各栽苓子2个,称“封口苓子”.每隔10行的行间再栽1行密苓子,约10个左右,称“扁担苓子”.“封口苓子”和“扁担苓子”可作补苗或起挖抚芎用 。每亩用苓子40公斤左右 。栽后,每亩施细粪土或堆肥混合草木灰300-350公斤,以盖住苓子的节盘为度 。然后盖1层谷桩或稻草,以免晒死或暴雨打实泥土影响出苗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