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量子技术还不成熟,中美想尽快分个输赢

华为|量子技术还不成熟,中美想尽快分个输赢

文章图片

华为|量子技术还不成熟,中美想尽快分个输赢

文章图片



量子计算
转自:未尽研究
中美两国继续在量子信息技术的赛道上竞逐 。 这个赛道几乎每周都有一个里程碑 , 不是关键性能指标的提升 , 就是破纪录的投资 。 质疑者称商业化应用仍然遥远 , 乐观者已经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专利发明 , 验证产品模型的商业潜力 。
仅在3月 , 就有美国初创企业Rigetti正式完成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 该公司最近12个月营收为800万美元 , 市值8亿美元;中国初创企业图灵量子与中科酷原 , 先后宣布获得融资 , 前者成立一年已获融资5亿元人民币 。
【华为|量子技术还不成熟,中美想尽快分个输赢】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研究成果多 , 而美国则在量子计算领域具备先发优势 。 技术创新离不开商业化推进 。 市场最终决定了技术的未来 。 专利申请是反映这一商业化进程的先行指标之一 。 专利文件所描述的新发明 , 如果成功地实现商业应用 , 就会成为创新 。
图1:中美量子计算领域专利申请趋势对比
(来源:智慧芽、未尽研究)
近20年来 , 美国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商业化的先发优势明显 。 根据智慧芽数据显示 , 在最初的10年 , 中国几乎没有可观的专利申请 , 而美国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传感方面已陆续申请专利 , 呈线性增长的趋势 。
量子计算领域是中美技术创新最激烈的领域 。 在2010年后 , 美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专利申请 , 出现了S型增长的拐点 。 中国在这个领域拐点的出现 , 要晚于美国至少5年 , 但曲线的上升比美国更为陡峭 。
量子计算被认为是量子信息技术创新中最能释放市场潜力的细分赛道 。 波士顿咨询称 , 在未来3到5年内 , 量子计算机制造商将产生50亿至100亿美元的收入 。 麦肯锡预计化工和制药行业将成为量子计算的种子客户 , 因为这项技术能模拟大量分子相互作用的状态 。
风险资本涌入最踊跃的也是量子计算领域 。 将量子计算进一步细分为量子计算的硬件与软件 , 并根据初创公司商业化进程划分为研发、原型与产品三个阶段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量子计算领域 ,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 在从原型阶段向产品阶段跃升的时候 , 初创公司总能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 。
图2:量子计算领域风险资本投资的细分赛道对比
(来源:Runa Capital、未尽研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PsiQuantum , 这家初创公司迄今已募得了7亿美元 。 已经通过SPAC方式上市的IonQ、Rigetti , 以及处于在上市进程中的D-Wave , 都是量子计算领域的初创公司 。
风险投资尚未对量子传感与量子通信领域投下重注 。 量子通信更多的是国家层面的角力 , 将通信与网络安全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下 。 与量子计算相比 , 在这两个领域专利申请总数靠前的排名中 , 出现了更多国家实验室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身影 , 且集中度相对较低 。
量子计算专利申请总数排名靠前的 , 则以科技巨头与初创公司为主 。 在商业化的早期阶段 , 成熟和盈利的公司有更多的资金 , 来支持长期和资本密集型的研发项目;而初创公司则更不容易因为财务报表等因素 , 扭曲了自己的技术路径 。
图3:中美企业量子计算领域专利申请量对比
(来源:智慧芽、未尽研究)
虽然D-Wave在过去20年中一直以稳定的速度申请专利 , 但近年来授予IBM与谷歌的专利数量显著增加 。 这是技术路线之争 。 IBM与谷歌主要为超导路线 , 技术最为成熟 , 代表量子计算性能核心指标的量子比特的规模不断刷新 。 量子退火技术的先驱D-Wave , 则在去年宣布进入新的技术路线 , 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量子退火前景有限 。 东芝也面临同样的技术路线问题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