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结婚习俗( 二 )


六、成亲
成婚那天 , 双方有“姑不接 , 姨不送”之忌讳 , 且接送双方不得委托寡、二婚头或属相与新娘新郎相克者 。这天是男家大喜之日 , 房前屋后 , 院里院外 , 都以清水泼地 , 打扫得一尘不染 。门前悬挂红灯 , 院子里 , 房檐下挂满了亲友们送来的喜幛、衣料、被面 , 处处呈现出一片热烈欢乐的景象 。迎娶时鸣放鞭炮 , 红灯伞仗 , 锣鼓喧天 。有条件的还请仪仗队、唢呐伴奏 。到了女家门前 , 女家故意事先将男方人“拒之门外” , 待男方将“过门礼”从门缝塞进去方才开门迎接 。然后引至客房招待吃茶点和“下马面” 。
新娘在上轿前开容(又称开颜 , 即用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去 。梳妆后与亲人拜别 , 然后用红头巾盖头蒙面 , 红巾四角缝上枣子、花生、铜钱(即早生贵子之吉利 , 胸前挂一镜子 , 以“避“凶光 。在迎亲曲中 , 由其兄背人花轿 , 并有一小兄弟或子倒辈相随于轿后 , 谓之“押轿孩儿” 。由女家起程时 , 新郎骑马在前 , 男陪客、男娶客北马相随 。由女方长辈或平辈两位男性亲属 , 跟随新郎花轿左右 , 手把轿杆随行 , 押送嫁妆 , 俗称“送客” 。女送客在轿后骑马或坐车相随 。
过去石家庄有些地方兴这么一个风俗 , 闺女在上轿前哭几声娘 , 以表示难分难离之意 。传说很久以前 , 有这么娘俩 , 相依为命过着苦日子 , 娘织布 , 女儿纺线 , 紧干慢干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娘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 , 心里更有着急 , 总得给女儿找个婆家呀 。于是娘委托媒人给女儿说了个婆家 , 并订了迎娶的吉日 。眼看着喜日一天比一天接近 , 娘俩的愁也一天比一天深 。等到男家花轿来到门前 , 女儿望着娘的满头白发和枯瘦的脸 , 想到自己一走 , 娘的日子怎么过呀 , 还不活活饿死吗?想到这里抱住娘的头大哭起来 。这哭声感动了一位过路的神仙 , 看见这娘俩哭得这么可怜动了善心 , 用手指了指姑娘脸上的泪花 , 这泪花就变成金光灿亮的金豆子 , 姑娘看见有这么多的金豆子 , 足够娘下半辈子吃用啦 , 就高高兴兴地梳洗打扮上了花轿 。从那以后 , 凡是姑娘上轿 , 都是迟迟不愿上轿 , 实在拖不下去了 , 就抱住娘大哭几声 , 就是没有泪 , 也要挤出几颗泪珠子 , 好让金豆子养活娘 。年深日久便形成了“闺女离娘 , 大哭一场”的风俗 , 一直流传到今天 。
新娘娶回时 , 要绕村串庄 , 不准许走原路 , 谓之不走回头路 。一路上爆竹声声 , 唢呐不停地吹奏 , 好不热闹 。轿至男家停在门口 , 新郎下马向花轿三揖 , 谓之拜轿神 。新娘由伴娘搀扶出轿 。新娘扯彩进门之后 , 先从火盆上跨过 。象征婚后日子“火火爆爆” 。然后踏红毡进入中堂拜堂成亲 。这时由事先请来的德高望得的人作傧相(司仪 , 主持婚礼仪式 。
这是傧相出班先唱道:“傧相傧相 , 两步一丈 , 龙凤鸳鸯 , 和谐一双 。”接着念喜歌 , 歌词都是吉庆语 , 如“鸾风和鸣”、“花好月圆”、“新房一闪红花开 , 家有金斗供龙牌”、“相府门上挂彩绸 , 千金小姐配王候”之类 。然后依次唱: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三拜祖宗;四拜彩郎;五拜土地;六拜春萱;七拜亲朋;夫妻对拜 。新郎新娘行过八拜大礼之后 , 接着交杯换盏 。只听傧相又唱道:“交杯换盏两和好 , 夫妻白头偕到老 。看新郎——头项金花呈吉祥 , 身披山水绣鸳鸯:乌靴白底红花衬 , 一身爽气投四方 。看新娘——五彩凤冠琳琅镶 , 紫带霞帔东飞凰 。柳眉杏眼红绫罩 , 金莲知羞裙下藏 。夫妻堂前花烛亮 , 一对鸳鸯巧成双 , 随即乐班奏出龙凤祥之曲 , 在乐声曲中 , 傧相高唱着吉利曲儿:“青山绿水永相映 , 房中笑语叙衷肠;花台点地鸳鸯谱 , 吉星高照四时康 。“傧相唱毕 , 众位已笑得前仰后合了 , 使人深感婚配习俗情趣盎然 , 并亲切逗人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