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战:刘邦和项羽首次正面交锋 项羽三万人击败刘邦五十多万人 奠定了其军事地位( 三 )


刘邦的部署看似声势浩大,其实却存在一个极大隐患——联盟过于庞杂 。关于56万这个兵力数字,有些观点认为很有水分,对此,我们不做细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汉军的参战兵力肯定非常庞大,因为刘邦本来是准备把这一仗当做一统天下的最后一战来打,因此必然会倾注全力 。
从此前的战例看,无论是长平之战还是后来的秦灭楚之战,以及后世汉武帝时期卫青所指挥的河西之战,其用兵规模同样都非常庞大,因此可以推断,先秦时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军制,完全可以应付大兵团作战 。汉军既然继承秦制,组织大规模军队作战显然没有问题 。然而,大量盟友的加入,却使汉军的指挥体系变得复杂起来 。
从刘邦的部署上,我们可以发现,司马欣、董翳和殷王司马印、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魏王豹等诸侯王,都被编入了刘邦亲自指挥的这一路,显然,他对这些诸侯王其实并不放心,只有把这些“墙头草”统统放在自己身边看着,才能保险一点 。这就说明,刘邦将这些诸侯王拉入联盟,主要还是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为了弥补力量不足 。
如此一来,就只能牺牲掉指挥和情报的效率 。人家毕竟是“王”,而不是汉军部将,因此就不能按照正常情况纳入汉军的指挥和情报体系 。此外,各部部署也不能光考虑战斗需要,还必须考虑各诸侯王之间的利益平衡 。


彭城之战:刘邦和项羽首次正面交锋 项羽三万人击败刘邦五十多万人 奠定了其军事地位

文章插图


战国中后期,苏秦、公孙衍都曾试图合纵抗秦,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根源,任何联盟都逃不出一条定律:联盟的运转效率和稳定性,与其规模成反比 。成员越多,利益构成越复杂,协调越困难,对立面以连横手段破解联盟的难度也就越低……直到如今,欧盟依旧是世界上几个主要政治经济体中运行效率最低的一个,其道理就在于此 。
由于兵力空虚,彭城毫无悬念地被联军攻破 。此时正在齐地作战的项羽,一下子陷入到空前的危机之中 。由于此前根本没来得及整合西楚九郡,彭城夫守后,其他地区随即陷入失控状态 。也就是说,此时的楚军其实已沦为一支没有根据地的孤军,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诸侯王选择站到刘邦一边,西楚的政治孤立也会越来越严重 。
在笔者看来,其实彭城一战才是最能显现项羽军事素养的一战 。面对这种空前的危局,这个当时只有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都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和大胆——项羽的应对方案是甩开楚军大部队,亲率3万骑兵南下,直击刘邦中军 。
西楚骑兵在经过长途奔袭后,以最快的速度撕开了汉军在北路的防线,当时刘邦所在的中路兵马多驻扎在萧县 。楚军乘夜色运动到汉军侧翼,在天刚刚放亮时,即对汉军发动了突袭 。之所以选择天亮后突袭,是因为这个时间点既保证了进攻的突然性,也可以获得较好的能见度,便于指挥协同 。
类似的长途快速奔袭,在此前关于楚军的战斗记载中并未出现过 。合理推测一下,这可能是因为在巨鹿之战后楚军收编了大量秦军的缘故,如果这一推论成立的话,先前王离所率20万九原秦军的残部,或许就在其中 。当然,真实情况如何,我们依旧不得而知 。
言归正传 。汉军一方指挥、情报体系迟缓、混乱的劣势,在突袭中暴露无遗 。庞杂的盟友关系,给楚军提供了大量便于穿插的间隙,而面对突然而至的楚军,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这些“盟友”们又统统选择了自保,纷纷脱离汉军指挥,各自逃遁,有限的道路、桥梁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队伍,与后续前来增援的汉军堵在一块……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