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堪称宋朝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改革 然而却昙花一现 为何说庆历新政失败是必然的?( 二 )


一场由君主亲拟的改革为何如此匆匆的一闪而过 ,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庆历新政的主要举措及背后的利益博弈 。
庆历新政的十项举措 , 我们分成三部分逐一阐述:吏治方面:
明黜陟:以资历换资格是宋朝官员选拔的一大特点 , 由于官员纷纷注重资历而减少了对政绩的关心 , 往往出现为了升迁明哲保身而不作为的事情发生 。范仲淹的改革明确规定了官员选拔的考核机制 。
抑侥幸:“杯酒释兵权”实则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 , 虽然在宋初解决了武将篡位的问题 , 但遗留了官员恩荫泛滥的后遗症 。抑侥幸从制度上减少了官宦家庭进阶的可能性 。
精贡举:隋唐科举制的确立 , 为寒门打开了晋升的通道 , 但是宋朝科举过分的注重诗词歌赋 , 而忽略了治国策论的培养 , 新政则从治国需要出发 , 培养学子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
择长官:择长官与明黜陟政策具有相同的作用 , 即通过严格考核官员政绩来践行“能者上庸者下”的选拔制度 。
均公田:以田养廉 , 新政重新平均官员的职田 , 进而减少官员的贪腐行为 。
强兵方面:
厚农桑:重农抑商自古是历代统治阶级所注重的 , 因此新政也延续了加强农业管理的制度 , 以治农厚桑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内容 。
减徭役:轻徭薄赋 , 惠及民生 。此制度在于缓和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 减少因农民反抗导致的起义 。
修武备:以府兵制为基础 , 寓兵于农 , 减少军费开支 , 从而减轻底层劳动者的负担 。
法治方面:
重命令:去烦立信 , 规章制度的施行必须建立在可行性审议之后 , 避免不必要的繁琐变更 , 以保证制度的权威性 。
推恩信:立信于民 , 还恵于民 , 按例特赦天下 , 同时监察各项惠民政策的施行情况 , 真正达到皇恩下县 。
庆历新政的改革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宋初以来“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 , 但是新政得罪的既得利益集团太多 , 如“抑侥幸”阻碍了恩荫制下官员子弟的上升 , “精贡举”等政策也触动了读书人的功名利益 , 而且对文臣官员的精简求精与宋朝奉行的“以文制武”的国策相悖 , 势必激起群臣的不满与弹劾 。
相比于数量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 范仲淹的改革势必需要依靠大文豪欧阳修、富弼等人的支持与推动 , 然而无法撼动皇权的利益集团却独辟蹊径 , 以“朋党”之名弹劾范仲淹等人的结党营私 。面对接连不断的诽谤与攻击 , 范仲淹等人也并非无动于衷 , 以欧阳修《朋党论》为武器的反击却迅速将焦点由新政转移到了“朋党”之上 。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 《朋党论》的出现坐实了范仲淹等人的“结党” , 其后范仲淹上书阐述“君子党与小人党”的利害 , 但纵有范仲淹等人忠心不二 , 然朋党是宋朝不可触碰的死穴 , 因此曾经力主改革的宋仁宗也站到了变法的对立面 。

宋朝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堪称宋朝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改革 然而却昙花一现 为何说庆历新政失败是必然的?

文章插图
三 、庆历新政的局限性
以缓和社会矛盾 , 革除社会弊端为己任的范仲淹等人 , 虽得到宋仁宗的支持而进行新政变革 , 但是却忽略了宋朝体制的特殊性 。宋朝以士大夫阶级为统治基础 , 改革的前提必是以牺牲士大夫阶级的利益以缓和与底层劳动者的矛盾 , 但是牺牲士大夫阶级的利益则触动了皇权的统治基础 , 以牺牲皇权来换取人心是集权阶级所不乐见的 , 因此庆历新政无形中推动既得利益集团形成利益联盟以自保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