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开花

据《竹叶亭杂记》记载,清代的四川有一种流行甚广的陋规,名叫"贼开花" 。每当民间发生盗窃案件,州县地方官接到报案后,官吏衙役不作任何调查,先把被盗人家周围的富户指为窝赃户 。既然认定嫌疑犯是官吏们的合法权力,关押嫌疑犯也是他们的合法权力,他们这么做当然没什么风险 。那些被指为窝赃户的人家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无人作官,没有后台 。于是官府放心大胆地把他们拘押起来敲诈勒索,每报一案,往往牵连数家,"贼开花"由此得名 。那些被指为窝赃的富户,特别害怕坐牢,只能自认倒霉,拿出大把的钱来贿赂官吏,打点差役 。官吏捞足了钱,才把这些富户放出来,并宣布他们没有窝赃 。在术语里这叫"洗贼名" 。
【贼开花】道光十七年九月,小地主段光清的佃户及其家境稍好的几户邻居,忽然被差役传唤,诬陷他们接了贼赃 。段光清说,这是失主与捕役串通好了,嘱咐盗贼咬他们一口,借此敲一笔钱 。佃户找到段光清的哥哥哭诉,段光清的哥哥就找他商量对策 。段光清想起父亲曾经说过,嘉庆初乡里有一种恶习,乞丐生病倒毙了,地方无赖就要借机生出波澜,说必须要经过地方官验尸才能掩埋 。而地方官每次下乡验尸,必定要带一大群人 。仵作和刑书自是必需的,还要包括县衙门里院的门印、签押、押班、小使,外院的六房、三班,再加上地方官的仪卫、皂隶、马仆、轿夫,浩浩荡荡多至百余人 。于是,只听得地方官验尸的锣声一响,乡下有数百亩家产的人家,就要倾家荡产,连灰也剩不下了 。于是段光清召集同乡开了一个会,大家凑一笔经费,每年给负责本片的捕役数千,作为他们辛辛苦苦为我们抓盗贼的奖励,同时要求他们别再嘱托盗贼诬害良民 。"贼开花"的问题就这样得到了双方满意的解决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