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初三杰功劳相当但下场却是天壤之别

汉初三杰指的萧何、张良、韩信,刘邦能当上皇帝汉初三杰功劳最大,但伴君如伴虎,最终汉初三杰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明哲保身,直至病死,张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 。同样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汉初三杰的人生结局为何有天壤之别?
刘邦得了天下,论功封侯 。围绕封侯这件事,刘邦与张良展开一次惊险的生死搏杀 。刘邦对张良说,你想要齐国那一片土地都行,随你挑吧 。出乎刘邦意料,张良的回答不是谢恩,而是谢绝,他不要 。
在张良看来,刘邦封他齐地三万户,是深藏心计的 。究竟什么用意呢?
齐国这片土地,两年前已经封给了韩信,而且是张良亲手经办的 。现在刘邦把他和韩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无非是想在他们两人之间制造一点不大不小的矛盾,达到“以张制韩”或“以韩制张”的目的 。
这说明,刘邦不仅对韩信,骨子里对张良也有些信不大过 。张良对此心明如镜 。不过,张良觉得回绝得过于简单了也不好,总得给刘邦留点面子 。
他对刘邦说,我在博浪沙雇人行刺秦始皇失败,逃难时和你相识于留(“留”是江苏省沛县东南的一座小城),我对那座小城难以忘怀,你实在要封就封我个留侯吧,于是刘邦“乃封良为留侯” 。
经过这场风波,张良毕竟受到很大剌激,心中有些悲凉 。他看到朝廷内各个利益集团、各个门派之间的矛盾已暴露得异常尖锐 。
自己在刘邦心目中仅仅是一位谋士而已,并非信可托国之重臣 。刘邦天下已经到手,再没有多少危急大难需要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了 。况且自己身体也一直不太好,这个“臣”是不能再做下去了 。
汉初三杰之韩信
韩信是在军事领域堪称大师,在政治领域却是个小学生 。
韩信打下了齐国,声威更大,更加举足轻重 。用蒯通的话说,这时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掌握在他韩信手里 。他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刘邦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既千方百计笼住他,又想出一些办法来掣肘他 。
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也在这时派武涉前来游说韩信 。天大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恰恰韩信自己却不会运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
蒯通竭力鼓动他,第一步与刘、项“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后再图下一步发展,后劲最大的是你韩信 。并表示要死心塌地要投靠韩信 。
如果韩信当时敢于喊出一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豪言,最终究竟谁能当上皇帝,真还难说 。可是,韩信此人,纵有封侯之愿,却压根儿没有帝王之志 。他一再向蒯通表示,刘邦待我十分优厚,我怎么能背叛他!蒯通仰天长叹,无奈离去 。
为了调动韩信参加垓下会战,刘邦可以再次违心地加封给韩信一大片地盘,使他心甘情愿地前来殊死搏杀 。可是,项羽一死,刘邦马上就给韩信颜色看 。只是因为韩信立有盖世之功,如果操之过急,将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 。
所以第一步先剥夺他军权,改封为楚王 。随后,又利用韩信狂傲自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以有人告他“欲反”为借口,“用陈平谋”,在云梦将他逮捕,押回洛阳,杀尽他威风,贬为淮阴侯 。
从此,韩信愤恨难消,人际关系更加紧张,周围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 。最后,以谋反的罪名被杀 。临死,韩信发出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等他明白过来时,脑袋已经落地 。
汉初三杰之萧何
萧何能够成为汉初三杰中的唯一善终者,不是偶然的 。
在刘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萧何 。刘邦起事前,就和萧何很要好 。萧何早年是衙门里的小吏,在刘邦还是个经常连酒都喝不起的平头百姓时,萧何曾经常帮助刘邦,刘邦与萧何,这等关系,谁能比得?那刘邦对萧何就丝毫没有戒心了吗?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