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需要保护动物( 二 )


从食物链再往大的方面讲,就是生态系或生态圈,其中的各种要素也相依为命,共生共存 。在一个生态系中,包括生物与无生物、生物与生物的关系,至少有四个要素 。一是无生命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二是生产者,如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和浮游植物 。三是消费者,如动物,分为食草和植物的初级消费者,依次是肉食的次级消费者,它们捕食初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又捕食次级消费者等 。四是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它们把死亡的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也就为绿色植物提供了养料和食物 。实际上,这四种或更多的要素也就形成了层层相依,环环相扣的链条 。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条或一个环节,这样的生态就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永续发展或良性循环 。
一个物种的存亡,同时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多个物种的消长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每一个物种消亡,约有10~30种依附于它的其他动、植物也会随后覆灭 。17世纪毛里求斯渡渡鸟被杀绝后,不到数年,该岛的大栌榄树也渐渐消失了,因为这种乔木的种子必须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才能发芽、萌生 。一只杜鹃一天可捕食300余条松毛虫,一个夏季约可消灭31500多条松毛虫,可以吃掉蚊子、苍蝇共约25万只 。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鸟、昆虫植物的数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如果鸟的数量太少或灭绝,昆虫就会大量繁殖,昆虫吃光植物后,自己也会灭绝,于是生态系统就彻底被破坏 。所以,野生动物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市中大量养鸟人的存在也使得野生鸟类的数量在逐渐减少,最终受到威胁的也是人类 。
人与环境的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中国人遵守的人伦有五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是从亲、义、别、序、信五个范畴来规范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 。后来,台湾伦理学界提出第六伦,用来界定群己关系,也可以把这一伦理看作是规范陌生人之间的伦理 。
这些传统的人伦之道固然重要,但需要扬弃 。而且,仅仅依赖它们并不能涵盖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关系,也无法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 。人活天地间,必然要与自然发生密切的关系 。因此需要引入第七伦的伦理,也即人与自然关系中应遵循的准则 。第七伦要应对的关系包括,人与表面上无机的自然环境,如矿物、土地、水和阳光等的关系;人与有机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人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关系 。所以,第七伦也包括人与动物的关系 。
无论是无机的自然环境还是有机的生态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仁慈的,有感知的,甚至是有情感的 。表现为,如果人类善待它们,它们也会感受到人类的善意,反过来也善待人类 。反之,它们就会报复人类,甚至毁灭人类 。例如,猫头鹰、蛇类的减少就会让人类陷入粮食危机 。
第七伦所体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善待自然,也包括善待动物 。这意味着,在从自然索取我们各种所需的物质时需要顾及自然的产出和复苏的能力,不能以GDP为第一原则,更不能涸泽而渔和杀鸡取卵 。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提及,例如,《论语》提出钓而不网,弋不射宿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等,实质上也是一种永续发展的概念,是人与自然相处应遵循的一种伦理原则 。
【人类为什么需要保护动物】第七伦尽管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和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自然物也有法律地位,需要人类去保护和善待 。反过来,得到保护的自然,包括动物,也会善待人类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