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文章插图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 , 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 教子精忠报国 。 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 , 在国家危亡之际 , 励子从戎 , 精忠报国 , 被传为佳话 , 世尊贤母 。
岳飞十五六岁时 , 北方的金人南侵 , 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 , 节节败退 , 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 岳飞投军抗辽 。 不久因父丧 , 退伍还乡守孝 。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 , 岳飞再次投军 。 临行前 , 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 , 说:"现在国难当头 , 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 , 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 , 十分满意 , "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 , 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 岳飞解开上衣 , 露出瘦瘦的脊背 , 请母亲下针 。 姚太夫人问:"孩子 , 针刺是很痛的 , 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 , 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 , 如果连针都怕 , 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 , 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 刺完之后 , 岳母又涂上醋墨 。
从此 , "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 岳飞投军后 , 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 , 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 , 多次打败金军 , 受到宗泽的赏识 , 称赞他"智勇才艺 , 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 , 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
春秋时期的书 , 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 , 多则几十个字 , 少则八九个字 。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 , 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 , 便于阅读 。 通常 , 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 , 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 , 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 像《易》这样厚重的书 , 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
孔子“晚年喜易” , 花了很大的精力 , 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 , 又附注了许多内容 , 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 孔子这样读来读去 , 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 , 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 , 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 , 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 ”
北宋时候 , 有一个著名的画家 , 名叫文与可 , 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 , 不管是春夏秋冬 , 也不管是刮风下雨 , 或是天晴天阴 , 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
三伏天气 , 日头像一团火 , 烤得地面发烫 。 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 , 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 , 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 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 , 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 。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 , 满脸都流着汗 , 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 , 就跟没事儿似的 。

相关经验推荐